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应用中间体碳二亚胺分别与伯胺、仲胺及醇在醇钠催化条件下合成9个未见报道的新型哌啶并噻吩并嘧啶酮衍生物.产物的结构经元素分析、。HNMR、MS及单晶X衍射检测得以确认.探讨了所有化合物的杀菌活性,结果表明部分化合物表现出较好的抑菌活性,其中化合物7b对黄瓜灰霉、水稻纹枯、小麦赤霉的抑制率分别为76.19%,68.83%和56.52%.
推荐文章
新型噻吩并嘧啶酮类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抑菌活性
对氟苯基
1,2,4-三氮唑
噻吩并[2,3-d]嘧啶-4(3H)-酮
合成
抑菌活性
新型嘧啶并二氮衍生物的合成
三氯氧磷
氨基嘧啶
嘧啶并二氮
Bischler-Napieralski反应
取代反应
合成
新型4-芳氧基吡啶并[3′,2′:4,5]噻吩并[3,2-d]嘧啶衍生物的合成
吡啶并[3′,2′:4,5]噻吩并[3,2-d]嘧啶衍生物
取代苯酚
合成
新型并噻吩五元杂环酮类衍生物的合成
并噻吩五元杂环酮
Suzuki偶联反应
Friedel-Crafts成环反应
合成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哌啶并噻吩并嘧啶酮衍生物的合成、表征及生物活性
来源期刊 化学学报 学科 工学
关键词 哌啶并噻吩并嘧啶酮 合成 表征 生物活性
年,卷(期) 2012,(6)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论文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759-764
页数 分类号 TQ455.47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曾国平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20 54 5.0 6.0
2 郑平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34 75 5.0 8.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4)
共引文献  (16)
参考文献  (5)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9)
同被引文献  (21)
二级引证文献  (16)
197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6(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9(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2(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4(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5(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8(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2(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3(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4(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5(3)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6(5)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4)
2017(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8(6)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5)
2019(4)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3)
2020(3)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3)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哌啶并噻吩并嘧啶酮
合成
表征
生物活性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化学学报
月刊
0567-7351
31-1320/O6
大16开
上海市零陵路345号
4-209
1933
chi
出版文献量(篇)
7168
总下载数(次)
8
总被引数(次)
71347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