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 对不同提取方式制备的山豆根样品中毒性物质基础生物碱类物质的质量研究,并结合前期的急性毒性研究,探讨提取方式对山豆根“质量-毒性”综合评价模式的影响.方法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山豆根水提组分、醇提组分中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的含量,并进行方法学考察.结果 对山豆根不同提取方式制备的样品中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的含量测定,发现苦参碱的含量大小为:水提组分>醇提组分,氧化苦参碱的含量大小为:醇提组分>水提组分.结论 山豆根不同提取方式制备的样品中中苦参碱、氧化苦参碱的含量大小与急性毒性间均有一定的关系,但不完全一致.说明提取方式对北豆根“质量-毒性”综合评价模式有一定的影响,因此通过“质量-毒性”综合评价模式确定有毒中药的提取方式,更全面客观合理.
推荐文章
山豆根四倍体优良株系的综合评价
山豆根
四倍体
农艺性状
生理指标
有效成分
不同养分和水分管理模式对水稻土质量的影响及其综合评价
水稻土
水分模式
有机肥
理化特性
土壤微生物量
模糊综合评判
基于微信平台的健康促进模式对慢性病毒性肝炎病人生活方式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慢性病毒性肝炎
健康促进模式
微信
生活方式
生活质量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提取方式对山豆根“质量-毒性”综合评价模式的影响
来源期刊 中国药物警戒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山豆根 苦参碱 氧化苦参碱 急毒
年,卷(期) 2012,(5) 所属期刊栏目 有毒中药"质量-毒性"关联评价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75-278
页数 分类号 R282|R992
字数 3484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672-8629.2012.05.007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孙蓉 309 3306 28.0 39.0
2 郑丽娜 11 102 5.0 10.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24)
共引文献  (98)
参考文献  (3)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2)
同被引文献  (21)
二级引证文献  (0)
198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1(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8(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9(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0(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2(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2(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7(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9(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山豆根
苦参碱
氧化苦参碱
急毒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药物警戒
月刊
1672-8629
11-5219/R
16开
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一区3号院6号楼
80-250
2004
chi
出版文献量(篇)
3427
总下载数(次)
4
总被引数(次)
20060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