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究规律、推导公式、归纳出结论,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在放的同时,要在"导"字上下功夫,讲究"导"的艺术,"导"得好,才能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增添活力.
一、自主发现源于"导"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适时点拨是引导其自主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
在《数学》教科书中,许多新知识与旧知识有着紧密联系,学生完全有能力自己自学这些知识.教学时应大胆放手让学生去自学,在新知的生长点上给予点拨.例如:在一年级学习"8加几"时,我先出示一道"9+4"的复习题,让学生说说怎么想,怎么算?(因为9加1得10,所以把4分成1和3,先算9加1得10,再算10加3得13)为什么这样算?这是一种什么方法?这样一来,于是便复习巩固了"凑十法".接着出示"8+4",这是一道8加几的算式,怎么计算呢?你能自己做一做吗?由于学生有了用"凑十法"计算的基础,很快便解决了这个问题.以后再学习"7加几""6加几"等也是同样的道理.教师在没有漂亮的挂图,没有精心的讲解,在看似不经意的一"导"中,学生便能自主发现新知(计算8加几)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