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一、"教育儿童的文学":
儿童文学的性质与意义诠释中的儿童观
世界各国的儿童文学观与儿童观之间都有着深刻的联系,中国的儿童文学观与儿童观因为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而呈现特殊的发展性状.近代中国"西风东渐",开始吸纳西方儿童观的影响,五四运动前后开始发端的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直接肇始于外国儿童文学翻译潮流,将"本位的儿童文学"作为了起点.1919年,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访问中国,带来了"在整个教育中,儿童是起点,是中心,而且是目的"的教育思想,这一理论极大地影响了"五四"时期的中国小学教育界及儿童文学领域,周作人、郑振铎等就明确将儿童文学定义为"以儿童本位的,儿童所喜爱所能看的文学",认为儿童文学应当"顺应满足儿童之本能的兴趣与趣味"(1).儿童本位主义的儿童文学观包含对封建主义儿童观教育观的反叛与否定,在现代儿童文学诞生的特定历史时期具有积极进步的意义.五四新文化运动后,在左翼社会思潮的牵引下,中国儿童文学跟随中国现代文学主潮转向了"现实主义"和"教育主义"方向.1949年新中国建国后,以政治思想及品德教育为核心的、"教育的"儿童文学观完全占据了主导地位,具有代表性的表述是"儿童文学是教育儿童的文学",由鲁兵1962年提出,20年后的1982年,鲁兵仍以这一表述作为书名出版了专著,并在卷首篇中开宗明义地论述了"儿童文学作为教育工具的实质"(2).20世纪80年代中期,伴随社会变革带来的思想转变,儿童文学界已有了向文学主体回归的讨论,儿童文学被定义为"适合于各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特点、审美要求以及接受能力的,有助于他们健康成长的文学"(3),在注重儿童文学读者的特殊性及其文学属性的同时,曹文轩等作家致力于倡导儿童文学"塑造民族未来性格"责任与使命,可以说是在更高的意义上诠释了儿童文学的教育性.进入21世纪,中国儿童文学开始逐步呈现出教育与娱乐、文学与文化、艺术与技术、商业与产业的多元发展格局,而儿童文学要"促进儿童的精神成长"、"为儿童打下良好的人性基础"仍然是被广泛认同和接受的观念,"教育"仍然牢固地植入儿童文学包括创作、研究、推广、应用的各个领域并发挥着至为关键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