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Croft(1990)[1]指出语法化中伴随着一种“去语义化”(desemanticization)现象,即某一语言形式在进行语法化的同时,其语义会虚化甚至消失(loss of meaning)。例如英语的“be going to”1原本是具有实在的语义(即“某人正在去某地”),但进行语法化后语义变虚,已不再表达动作“去”,取而代之的是语法意义,在句子中作为将来式标记。然而,光谈“语义虚化”,未免略嫌空泛。如何观察语义的演变?又如何可以客观地描述呢?本文以汉语“见”的三个语法化路径为例,采用“语义分析法”以观察一个语言形式的语义是如何演变和“虚化”。本文提出四项论点:1) “见”在先秦时期进行语法化而演变成被动标记;2) “见”亦于唐初时期透过第二次语法化而成为结果补语;3) 现代汉语中“见”开始进行第三次语法化:由动词虚化成连接从属关系的连词(subordinative conjunction);4) 以“见”的三次语法化为例,论述“语义分析法”如何有助我们对语法化过程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推荐文章
论汉语语法改革及其对中文信息处理的促进作用
分词歧义
词对齐
汉语语法改革
分词标点
从日语格语法表示生成汉语的难点分析
机器翻译
日语
汉语
格语法
转换
生成
基于N元语法的汉语自动分词系统研究
一元语法
二元语法
中文分词
词性标注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论汉语“见”的语法化现象
来源期刊 现代语言学 学科 文学
关键词 汉语 语法化 语义演变 语义分析法
年,卷(期) 2014,(1)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6
页数 6页 分类号 H1
字数 语种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陈健荣 1 0 0.0 0.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2)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8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4(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汉语
语法化
语义演变
语义分析法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现代语言学
双月刊
2330-1708
武汉市江夏区汤逊湖北路38号光谷总部空间
出版文献量(篇)
543
总下载数(次)
7
总被引数(次)
0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