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建立一种新的测定大山楂丸中黄酮类化合物的荧光分光光度法。方法:以槲皮素为对照品,设定荧光激发/发射波长为281/352 nm,激发和发射光狭缝宽度为5 nm,在300~500 nm波长范围内测定荧光光谱。对酸度、表面活性剂、温度、反应时间及铝离子浓度等影响因素进行考察,优化试验条件。结果:在盐酸酸性介质中、无表面活性剂、常温下、反应时间30 min、铝离子浓度为2×10-4 mol/L时,体系的荧光强度最大且稳定。当槲皮素的浓度范围在0.2×10-5~1.5×10-5 mol/L之间时,荧光强度(F)和槲皮素浓度(c)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限为2.4×10-8 mol/L。3批大山楂丸中总黄酮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4.56、27.85、25.13 mg/g,与《中国药典》方法测定结果基本一致。结论:本方法操作简便、快速、准确,可用于测定大山楂丸中总黄酮的含量。
推荐文章
车前草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及其含量的测定
黄酮类化合物
车前草
超声波
萃取
分光光度法
狭叶柴胡中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及其动态变化研究
狭叶柴胡
器官
黄酮类化合物
含量
动态变化
3种苦竹竹笋中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
苦竹
竹笋
分光光度法
黄酮类化合物
分光光度法测定火龙果茎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
火龙果茎
黄酮类化合物
分光光度法
检测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大山楂丸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
来源期刊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槲皮素 黄酮类化合物 荧光分光光度法
年,卷(期) 2014,(8) 所属期刊栏目 论 著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695-697
页数 3页 分类号 R917
字数 2719字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贾宝秀 泰山医学院药学院 40 178 7.0 11.0
2 王海燕 6 19 3.0 4.0
3 臧晴晴 泰山医学院药学院 1 0 0.0 0.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76)
共引文献  (214)
参考文献  (12)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81(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2(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3(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4(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5(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6(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7(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8(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1)
2009(8)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7)
2010(1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3)
2011(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2)
2012(5)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3(5)
  • 参考文献(5)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槲皮素
黄酮类化合物
荧光分光光度法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月刊
1672-2124
11-4975/R
大16开
北京市西城区广义街5号广益大厦C座511室
82-563
2001
chi
出版文献量(篇)
7688
总下载数(次)
4
总被引数(次)
36830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