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现代高性能三角翼/双垂尾布局战斗机的垂尾结构普遍受到严重的非定常抖振载荷的困扰。根据自诱导理论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垂尾抖振抑制方法,利用机头处的静态或振动式硬质鼓包,使三角翼前缘涡涡核弯曲、扭转,从而改变前缘涡的轨迹,延缓涡的破裂,减弱前缘涡破裂尾迹在垂尾周围流场处的脉动强度,以达到抑制垂尾抖振的目的。在西北工业大学低湍流度风洞实验室进行了风洞实验,实验所用模型为一个铝制的全机模型,该模型由一个70°大后掠的三角翼,以及两个31°后掠的垂尾组成。风洞内实验段的风速为10m/s 以及20m/s,迎角范围为20°~50°。实验目的是测量机头处的静态或振动式球形鼓包对垂尾抖振的抑制效果。在尾翼根部两侧粘贴有半桥连接的应变片,用以测量尾翼根部的应变,以此应变作为尾翼抖振强度的衡量标准。实验结果表明,不论是静态的还是振动式的鼓包都不同程度地减缓垂尾的抖振响应,振动式鼓包对垂尾的抖振抑制效果与鼓包的振动频率有关。某一侧的鼓包仅对该侧的垂尾抖振有抑制效果,它不影响另一侧垂尾的抖振响应。频谱分析的结果表明,鼓包在抑制垂尾抖振的同时并没有改变垂尾振动的主频。
推荐文章
边条翼布局双垂尾抖振特性与机理风洞实验研究
边条涡
双垂尾抖振
翼根弯矩
翼尖加速度
抖振起始迎角
飞机垂尾抖振响应的飞行试验研究
抖振
垂尾
收敛转弯
模态频率
迎角
边条翼布局双垂尾抖振表面脉动压力风洞实验研究
双垂尾
抖振
边条涡
起始迎角
根部弯矩
边条翼布局双垂尾抖振的数值模拟
双垂尾抖振
Euler方程
涡破裂
根部弯矩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一种新型垂尾抖振抑制方法实验研究
来源期刊 实验流体力学 学科 航空航天
关键词 机头鼓包 大后掠三角翼 前缘涡 自诱导理论 抖振抑制
年,卷(期) 2015,(1) 所属期刊栏目 基础研究及应用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37-42
页数 6页 分类号 V211.4
字数 5276字 语种 中文
DOI 10.11729/syltlx20140020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叶正寅 西北工业大学翼型叶栅空气动力学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 200 1433 19.0 27.0
2 张庆 西北工业大学翼型叶栅空气动力学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 5 3 1.0 1.0
3 华如豪 西北工业大学翼型叶栅空气动力学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 7 35 3.0 5.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17)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9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9(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0(4)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1(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5(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6(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机头鼓包
大后掠三角翼
前缘涡
自诱导理论
抖振抑制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实验流体力学
双月刊
1672-9897
11-5266/V
大16开
四川绵阳211信箱
62-47
1987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987
总下载数(次)
5
总被引数(次)
12463
相关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英文译名: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官方网址:http://www.nsfc.gov.cn/
项目类型: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面上项目)
学科类型:数理科学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