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本文研究的对象乃是以下情形,即政府通过监管强制性地要求(市场主体)必须采用某些原本经由市场或金融领域中“私人秩序”(private ordering)创设出来的特定措施和制度.对于这种把从市场运作中诞生的措施和制度“纳为已有”并强令推行的行事手法,我将之称为“吸收性监管”(regulation by assimilation),理由是在该过程中,那些原本由金融市场参与者们基于不同目的(尽管这些目的往往多少互有关联)而开发出来的措施和制度被政府所采用并吸纳.此类在市场参与者之间“小圈子”里发展而成、随后被“吸收”进入监管体系的措施和制度包括:由信用评级机构(被监管者称为“获全国认可之统计评级组织”(Nationally Recognized Statistical Rating Organizations,简称NRSROs)的组织发布的信用评级;用于测算金融机构资产组合风险的“风险价值”(Value at Risk,简称VaR)模型;投资银行在重大公司交易中出具的顾问意见以及公平性意见(fairness opinion);由独立外部审计师对公司财务结果实施的审计活动.本文从两方面让我们更好地理解金融市场参与者所受的监管.第一,向读者说明所谓“吸收性监管”的现象,在金融领域中即便谈不上无处不在,也起码是非常普遍的.第二,向读者说明这种“吸收性监管”的过程会带来副作用,而该副作用在过去未曾被预见或识别出来.随着那些诞生于私营部门(private sector)而后来被监管“吸收”的制度及措施日渐失去活力且效用不断遭到削弱甚至腐蚀,上述副作用的症状显现无疑.本文的一系列分析表明,这种过去未被识别的“吸收性监管”现象乃是引发2007年和2008年金融危机的一大诱因,因为它使企业与市场对自身业务风险进行测算和评估的能力发生了扭曲.
推荐文章
内蒙古民间金融监管研究
民间金融
金融监管
法律规制
新常态下我国金融监管问题探讨
金融监管
监管模式
新常态
宏观审慎
互联网金融监管探究
互联网
金融
监管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金融监管中的“监管者效应”
来源期刊 证券法苑 学科
关键词
年,卷(期) 2015,(1) 所属期刊栏目 译文集萃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386-439
页数 54页 分类号
字数 45653字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乔纳森·R.梅西 耶鲁大学法学院 2 3 1.0 1.0
2 赵渊 华东政法大学国际金融法律学院 7 38 3.0 6.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
同被引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7)
2015(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8(6)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5)
2019(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证券法苑
季刊
978-7-5118-4969-4
上海市浦东南路528号
2009
chi
出版文献量(篇)
896
总下载数(次)
4
总被引数(次)
3325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