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介孔材料由于其孑孔径、孔道结构、骨架组成、比表面积和孔体积等参数的灵活可调已在催化、吸附及分离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同时,其多样化可调的宏观形貌与其内在结构特征的结合,也使它作为一类新的主体材料在各种客体分子的封装及相关性能的调控等领域近年来受到了高度重视.而且,介孔二氧化硅掺杂染料后,不仅可有效提高染料的封装浓度,还可避免或减少由于分子聚集所引起的荧光淬灭,进而显著提高材料的荧光性能,这类新型主客体材料在固体传感器、光学波导、荧光探针、控制释放、能量传递及固体染料激光器等研制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以激光染料罗丹明6G(简记为Rh6G)为代表,概述了近年来Rh6G在介孔二氧化硅中的封装及应用研究进展,并对Rh6G-介孔二氧化硅复合材料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推荐文章
双介孔二氧化硅制备研究进展
双介孔二氧化硅
制备方法
合成条件
钛硅复合氧化物介孔材料在光催化降解罗丹明B中的应用
溶胶凝胶法
钛硅复合氧化物
光催化
短通道介孔二氧化硅的制备与水蒸气吸附性能
介孔二氧化硅
低温煅烧
吸附性能
模板剂脱除方式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罗丹明6G在介孔二氧化硅中的封装及应用
来源期刊 中国材料进展 学科 化学
关键词 罗丹明6G 介孔二氧化硅 掺杂 荧光染料
年,卷(期) 2015,(6) 所属期刊栏目 综合评述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467-474
页数 8页 分类号 O644.17|TQ613.8
字数 5368字 语种 中文
DOI 10.7502/j.issn.1674-3962.2015.06.08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王晓钟 太原理工大学精细化工研究所 14 131 5.0 11.0
2 刘瑜 太原理工大学精细化工研究所 3 7 1.0 2.0
3 陈伟 太原理工大学精细化工研究所 3 7 1.0 2.0
4 黄璐 太原理工大学精细化工研究所 3 7 1.0 2.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59)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9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5(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9(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0(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1(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4(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5(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6(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7(7)
  • 参考文献(7)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8(4)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9(7)
  • 参考文献(7)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0(4)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1(5)
  • 参考文献(5)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2(11)
  • 参考文献(1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5(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6(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罗丹明6G
介孔二氧化硅
掺杂
荧光染料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材料进展
月刊
1674-3962
61-1473/TG
大16开
西安市未央路96号
52-281
1982
chi
出版文献量(篇)
4198
总下载数(次)
10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