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如果把教育的内涵和特质看成是一个社会的文明形态的重要表征的话,那么中国的传统教育,无疑是在一个政教合一的政治伦理结构中展开的,几乎所有的思想文化和伦理道德,甚至一切的社会规范都是围绕维护社会治理这个大目标.马克斯·韦伯在《儒教与道教》一书中指出:“中国皇权所具有的最高祭司与政教合一的性质,决定了士人的地位,并且也决定了中国文献的特性”[1]所以,我们讨论古代教育的实践主体——“士”,以及“士”的形成机制、社会文化地位和作用时,就必须面对传统中国政教合一的社会现实,以及由这样一种伦理政治结构所造成的“士道”与“君权”的内在矛盾与张力.当然人们也可以在儒家知识分子群体的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貌中,时时感受到那份有着崇高精神情怀的“士大夫人格”与“士大夫精神”.而这样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意识和以道德为目标的精神信念,构成了古代士大夫最为凸显的价值标识;而崇尚和坚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个性品质,则成为他们普遍的人格操守和人生境界.
推荐文章
试析《诗经》中的士大夫形象
<诗经>
士大夫形象
士心
"翻转课堂"的内涵与特质
翻转课堂
内涵
特质
黄河文化的精神特质与传播路径研究
黄河文化
精神特质
传播路径
"翻转课堂"的内涵与特质
翻转课堂
内涵
特质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儒家教育的实践主体与目标——“士”与“士大夫”精神的内涵与特质
来源期刊 九江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学科 哲学
关键词 儒家教育 士大夫精神 特质
年,卷(期) 2016,(4) 所属期刊栏目 鄱阳湖·庐山文化与文献研究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8-32
页数 5页 分类号 B222
字数 7633字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李宁宁 九江学院庐山文化研究中心 17 45 3.0 6.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5)
共引文献  (6)
参考文献  (5)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
同被引文献  (7)
二级引证文献  (0)
198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0(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1(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6(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9(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儒家教育
士大夫精神
特质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季刊
1673-4580
36-1285/C
大16开
江西省九江市前进东路551号
1982
chi
出版文献量(篇)
3249
总下载数(次)
16
总被引数(次)
5357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