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利用热蒸发设备在30 mm×30 mm的单晶硅PERC太阳电池背表面蒸镀约2μm厚的纯铝电极,采用工业链式烧结炉对该背电极进行烧结,发现当烧结峰值温度913.8℃及铝硅固溶时间13s左右时电池效率最大.进而,以硅片厚度和背电极材料为变量,设置4组(100 μm背铝浆、100 μm背纯铝、170 μm背铝浆、170 μm背纯铝)156mm×156mm单晶硅PERC电池,利用各背电极材料相应优化温度场进行烧结,发现170 μm纯铝背电极电池效率最高达16.42%,平均效率相对于同厚度背铝浆电池高0.37%,且100 μm纯铝背电极电池翘曲度可忽略,因而认为纯铝电极相较于铝浆电极有利于提升电池效率以及能够有效降低大面积薄电池的翘曲程度.
推荐文章
背钝化膜特性对PERC单晶硅太阳电池的影响研究
PERC单晶硅
钝化膜
少子寿命
量子效率
双面PERC单晶硅太阳电池工艺研究
PERC
双面
太阳电池
铝栅线
局域铝背面场(LBSF)
单晶硅PERC高效太阳电池量产工艺研究
PERC
太阳电池
少子寿命转换效率
晶体硅太阳电池的氮化硅表面钝化研究
太阳电池
表面钝化
SiNx:H
等离子增强化学气相沉积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薄单晶硅PERC太阳电池纯铝背电极快速烧结研究
来源期刊 人工晶体学报 学科 工学
关键词 纯铝背电极 快速烧结 薄单晶硅太阳电池 翘曲
年,卷(期) 2016,(6)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445-1449,1457
页数 6页 分类号 TM911.4
字数 3151字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沈辉 中山大学太阳能系统研究所广东省光伏技术重点实验室 121 1808 24.0 37.0
3 罗鹏飞 中山大学太阳能系统研究所广东省光伏技术重点实验室 1 6 1.0 1.0
4 王殿磊 中山大学太阳能系统研究所广东省光伏技术重点实验室 1 6 1.0 1.0
5 眭山 顺德中山大学太阳能研究院 1 6 1.0 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5)
共引文献  (1)
参考文献  (7)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6)
同被引文献  (10)
二级引证文献  (2)
199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2(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4(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6(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7(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8(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9(4)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2)
2020(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纯铝背电极
快速烧结
薄单晶硅太阳电池
翘曲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人工晶体学报
月刊
1000-985X
11-2637/O7
16开
北京朝阳区红松园1号中材人工晶体研究院,北京733信箱
1972
chi
出版文献量(篇)
7423
总下载数(次)
16
总被引数(次)
38029
相关基金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
英文译名:The National High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gram of China
官方网址:http://www.863.org.cn
项目类型:重点项目
学科类型:信息技术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