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香港大学停课,张爱玲辍学返回上海,开始投身写作.从1943年1月开始,她连续在英文月刊The Twentieth Century (《二十世纪》)发表了颇具分量的三篇文化随笔:Chinese life and fashions(1),Still Alive(2),Demons and Fairies(3).主编Klaus Mehnert对这三篇文章很欣赏,每一篇都专门写了按语加以推荐.后来,张爱玲将这三篇随笔改写为中文,分别为《更衣记》《洋人看京戏及其他》《中国人的宗教》(4).不过,为《二十世纪>撰稿就定格在1943年,第二年开始张爱玲就专心致力于中文写作了,再操英文则是1952年她返港之后的事.她后来的散文创作成绩斐然,依然有着浓厚的知识兴趣,但写作风格和这三篇文章有了很大不同.这三篇随笔具有鲜明的民俗学、宗教学和人类学印记,显示了初出茅庐的年轻作者不同寻常的成熟、睿智和机敏.为何张爱玲一出手就能够站在学力和判断力的高处分花拂柳、言笑晏晏,对于凡诸服饰、戏曲和宗教这些专门学问都能够娓娓道来?其实,这里隐藏着张爱玲与老师许地山之间一场别开生面的隔时空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