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班会课是学校最重要的德育活动课程之一,也是班级育人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之一。它有两大特点:一是受育对象全类化。班会课的受育对象应包含教师和学生,而其中容易被忽略的是教师这个主体。这被称为第一个消失的“我”。二是受育个体自省化。受育个体应处于道德“自省”过程,而不是“责它”过程。缺乏道德自觉意识的受育个体不是班会课最终要培育的受育主体,这被称为第二个消失的“我”。
推荐文章
班级文化建设--我的班会课
班级
文化建设
班会课
班会课的教化魅力
班会课
特色管理
健康发展
谈班会课主题的确定
班会课
班集体
学风建设
班级建设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不可消失的“我”——探求高中班会课认知自省策略
来源期刊 新班主任 学科 教育
关键词 高中 活动课程 育人目标 自觉意识 个体 教师 道德 德育
年,卷(期) 2018,(7)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8-29
页数 2页 分类号 G633.7
字数 语种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董环环 4 0 0.0 0.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2018(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高中
活动课程
育人目标
自觉意识
个体
教师
道德
德育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新班主任
月刊
2096-174X
42-1875/G4
大16开
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桂元路67号
38-907
2012
chi
出版文献量(篇)
3002
总下载数(次)
5
总被引数(次)
101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