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植物含碳率是研究森林碳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精确测定含碳率及其影响因子有利于提高森林碳储量的预测准确率.[方法]以吉林蛟河阔叶红松成熟林固定样地内红松为研究对象,获取冷冻干燥、自然干燥和烘干干燥3种处理方式下的红松茎干连年含碳率,对比分析3种处理方式下不同径级红松含碳率年际变化特征.发现自然干燥含碳率波动较大,因此本文的挥发性碳贡献由冷冻干燥含碳率和烘干干燥含碳率来量化.通过比较大小径级红松挥发性碳贡献年际变化特征,分析其在时间尺度上的差异与稳定性,并构建挥发性碳贡献与气候因子和生长量等因子的相关关系,揭示影响挥发性碳贡献的主要因子.[结果](1)不同干燥方式仅对大径级红松的含碳率的测定结果有显著影响(P<0.05),而3种干燥方式下小径级红松含碳率不存在显著差异.(2)红松挥发性碳贡献有一定阶段性.小径级红松挥发性碳贡献较大径级波动更大,小径级红松挥发性碳贡献最高和最低值分别为24.46%和0.03%,大径级红松挥发性碳贡献最高和最低值则为9.72%和1.18%,同时大径级红松挥发性碳贡献存在明显的滞后现象.(3)红松挥发性碳贡献主要受到冬季温度的影响,其中小径级红松挥发性碳贡献仅与当年12月的温度呈现显著负相关(P<0.05),而大径级红松则与上一年12月的温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4)当年1月降水对大径级红松挥发性碳贡献有促进作用(P<0.05),而当年6月的干旱指数对小径级红松挥发性碳贡献有促进作用(P<0.05).推测挥发性碳可能与树木非生长季的生理活动有关.[结论]在评价森林碳储量时要考虑挥发性碳贡献,同时不能忽视径级差异的影响及挥发性碳的时间稳定性,从而实现对不同特征林分碳储量的精确估算.
推荐文章
松梢象危害前后红松挥发性物质的变化
红松
松梢象
挥发性化合物
萜类物质
红松挥发性物质与松梢象危害的关系
红松
松梢象
挥发性物质
顶空进样
太原市夏季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特征及来源分析
太原市
挥发性有机物
日变化
源解析
不同品种花生乳挥发性组分分析
花生乳
挥发性组分
主成分分析
脂肪酸组成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不同径级红松挥发性碳贡献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来源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学科 农学
关键词 挥发性碳 红松 径级 气候因子
年,卷(期) 2019,(1) 所属期刊栏目 林学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0-18
页数 9页 分类号 S718.55+6|S791.247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13332/j.1000-1522.20180289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242)
共引文献  (99)
参考文献  (21)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5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8(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9(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0(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3(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4(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5(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6(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1997(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1998(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9(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0(1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3)
2001(9)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9)
2002(1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4)
2003(1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0)
2004(1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3)
2005(1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6)
2006(7)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7(18)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6)
2008(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0)
2009(18)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6)
2010(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8)
2011(9)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6)
2012(1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5)
2013(1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3)
2014(1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0)
2015(17)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5)
2016(7)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6)
2017(5)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9(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挥发性碳
红松
径级
气候因子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月刊
1000-1522
11-1932/S
大16开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东路35号
18-91
1979
chi
出版文献量(篇)
3848
总下载数(次)
8
总被引数(次)
70613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