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网络趣缘群体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传播实践,它消融了文化边界还是筑起了边界,不同圈层之间的关系值得探讨.本文以蔡徐坤律师函事件引发的一系列后续反应为切口,对B站中两部具有代表性的恶搞视频评论区文本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面对文化冲突时,恶搞圈层的评论话语策略紧密围绕身份展开,包括对“闯入者”戏谑否定,积极的身份自证,群体内成员之间回应给予情感共鸣和支持,跳脱冲突事件本身、建构集体记忆点进行身份联结.这种话语策略造成的圈层区隔,使群体内相互聚合、群体间相互对立.面临群体文化冲突时所进行的传播活动更像是反馈而非交流,最终效果指向圈层内身份认同的强化.
推荐文章
群体身份认同视角下流动儿童的班级适应分析
流动儿童
班级适应
理论依据
寓教于乐:短视频流行下的身份认同建构
短视频流行
身份认同
寓教于乐
基于身份认同和人格化的视频博客(Vlog)
短视频
视频博客(Vlog)
身份认同
文献分析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身份认同的趣缘群体话语传播策略——基于B站恶搞视频评论区的文本分析
来源期刊 当代传播 学科
关键词 趣缘群体 身份认同 圈层 恶搞文化
年,卷(期) 2020,(6) 所属期刊栏目 新媒体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91-93
页数 3页 分类号 G206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56)
共引文献  (119)
参考文献  (1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8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0(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2(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3(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4(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5(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6(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7(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9(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1(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12(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13(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4(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6(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7(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8(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2019(8)
  • 参考文献(5)
  • 二级参考文献(3)
2020(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趣缘群体
身份认同
圈层
恶搞文化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当代传播
双月刊
1009-5322
65-1201/G2
大16开
新疆乌鲁木齐市扬子江路1号
58-115
1985
chi
出版文献量(篇)
4835
总下载数(次)
45
总被引数(次)
33007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