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心血管疾病和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是导致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占全球死亡人数的四分之一[1,2],其二级预防,如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虽然有效,但普遍会增加出血风险.抗凝治疗的核心即在预防血栓形成和消除出血风险之间取得平衡.维生素K拮抗剂(如华法林),通过监测凝血酶原时间(PT)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来体现这种平衡.近年随着直接口服抗凝剂(DOACs)的广泛应用,极大提高了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的安全性.与维生素K拮抗剂相比,DOACs每年发生颅内出血的风险至少降低了一半[3].尽管如此,DOACs的问题仍然存在:据报道每年DOACs的主要出血事件为4%,颅内出血后的死亡率达到25%[4];缺乏对DOACs明确的实验室监测技术;在诸多领域还未有突破,如预防血管内装置(如血液透析、机械心脏瓣膜和心室辅助装置)血栓形成[5];以及逆转DOACs抗凝作用.在一定比例的患者中,出血似乎是任何抗凝方案都无法避免的副作用,特别是高龄、贫血和肾脏疾病患者[6,7].因此人们期待凝血接触途径能为这一临床困境提供解决方案.
推荐文章
重组活化凝血因子Ⅶ在脑出血早期应用疗效的系统评价
脑出血
rFVIIa
随机对照试验
系统评价
Meta分析
靶向临床试验效应估计的偏倚及校正
靶向临床试验
偏倚
EM算法
参数Bootstrap抽样
药物致获得性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缺乏症分析
药物导致
维生素K1缺乏
安全医疗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新型凝血因子Ⅺ、Ⅻ靶向药物在早期临床试验中的研究进展
来源期刊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年,卷(期) 2020,(10) 所属期刊栏目 综述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276-1280
页数 5页 分类号 R55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674-4055.2020.10.31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32)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9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3(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4(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5(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6(4)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7(4)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8(5)
  • 参考文献(5)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9(4)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0)
2020(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月刊
1674-4055
11-5719/R
大16开
北京市东城区南门仓5号
2008
chi
出版文献量(篇)
4142
总下载数(次)
4
总被引数(次)
20751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