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1936年,拉康提出了"镜像理论",认为主体受到镜像的奴役,其对镜像的认同是一种自我的误认与"无意识的自欺",主体的自我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异化、迷失.这一观点在文学理论中被广泛应用以解读文学作品.如《长恨歌》中王琦瑶的一生都在真实与虚幻的镜像之中逡巡徘徊,镜像影响着她对自我的认同与身份的建构.
推荐文章
浅析舞剧《长恨歌》的价值所在
舞剧
《长恨歌》
华清池
社会价值
历史价值
经济价值
《长恨歌》札记两则
长恨歌
屏风
合子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拉康镜像理论观照下的《长恨歌》解读
来源期刊 鸭绿江 学科
关键词
年,卷(期) 2020,(36) 所属期刊栏目 读·闻·观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43-144
页数 2页 分类号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2020(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鸭绿江
半月刊
1003-4099
21-1037/I
16开
沈阳市大东区小北关街31号
8-7
1946
chi
出版文献量(篇)
6118
总下载数(次)
8
总被引数(次)
105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