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原文服务方: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
“文之为德也大矣”引发了众多学者的不同解读,可谓“尺水兴波”,余韵无穷。从新文化运动直至当下,基于不同历史语境及话语模式,许多学术解读尽管与原初之意存在差异,但各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接近《文心雕龙》中刘勰的原意,笔者借用童庆炳先生的“照亮”说,在现象学视野下,将“文之为德也大矣”与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显现”进行异时空的照亮与解读,厘清“文”与“道”,并由“文”鉴“道”,索“道”观“文”,在本质直观和主客交融的层面上,鉴照洞明,使“文之为德也大矣”历经无限衍义后归于作者初衷。
推荐文章
现象学视角下德雷福斯的技能获得模型研究
德雷福斯
技能获得模型
现象学
身体
表征
哲学之为穷理与哲学之为对话
哲学
对话
穷理
知识
古希腊
希腊人
希腊文
胡塞尔现象学视域下的批判哲学
胡塞尔
现象学
康德
批判哲学
现象学下的立德树人析
立德树人
现象学
道德教育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照亮与对话——现象学视野中的“文之为德也大矣”
来源期刊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学科
关键词 “文” “德” 理念 感性显现 本质直观 主客交融 刘勰
年,卷(期) 2022,(4) 所属期刊栏目 文艺论丛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43-49
页数 6页 分类号 I206.2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2022(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文”
“德”
理念
感性显现
本质直观
主客交融
刘勰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出版文献量(篇)
102
总下载数(次)
0
总被引数(次)
0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