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探讨艾司氯胺酮对颅脑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行为的影响。方法:选取36只成年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采用皮质撞击致伤法构建小鼠颅脑创伤模型,假手术组(Sham组, n=12)仅打开骨窗不行颅脑创伤打击,颅脑创伤组(TBI组, n=12)和艾司氯胺酮处理组(TBI+ES组, n=12)行皮质打击;创伤后TBI+ES组即刻腹腔注射艾司氯胺酮(10 mg/kg,1次/2 h,共3次),TBI组和Sham组腹腔注射等容积0.9%氯化钠溶液。收集创伤后第(1、3、7、15)天进行糖水偏爱实验、第16天开始旷场实验、第17天开始高架十字迷宫实验结果,分析颅脑创伤后PTSD样行为改变,并于颅脑创伤后第18~23天开始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评估各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实验结束后大鼠安乐死取脑组织,Western-blot分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突触后致密蛋白95(PSD95)、突触素表达水平。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 s)表示,多组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两两比较采用SNK- q检验,重复测量资料采用LSD法。 结果:TBI组大鼠糖水偏爱率、移动格数、直立次数、开臂停留时间、开臂进入次数、逃避潜伏期和穿越平台位置次数[分别为(75.8±4.9)%、(30.9±4.1)格、(12.4±2.6)次、(40.3±8.5) s、(6.8±2.3)次、(30.0±4.6) s、(7.0±2.5)次]、低于Sham组[分别为(85.3±4.4)%、(40.5±5.4)格、(17.3±2.7)次、(95.8±12.4) s、(15.3±3.1)次、(18.3±7.8) s、(15.7±2.6)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TBI+ES组糖水偏爱率、移动格数、直立次数、开臂停留时间、开臂进入次数、逃避潜伏期和穿越平台位置次数[分别为(82.9±5.5)%、(35.5±5.5)格、(15.1±2.4)次、(68.4±9.7) s、(12.1±3.2)次、(22.3±8.8) s、(12.5±4.1)次]高于TBI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TBI+ES组BDNF、PSD95和突触素表达水平[分别为(0.43±0.08)、(0.22±0.02)、(0.31±0.04)]高于TBI组[分别为(0.19±0.02)、(0.20±0.02)、(0.24±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且均低于Sham组[分别为(0.89±0.11)、(0.45±0.12)、(0.57±0.1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艾司氯胺酮显著减少颅脑创伤大鼠PTSD样行为,发挥神经保护作用,可能作为PTSD治疗的潜在药物。
推荐文章
艾司氯胺酮对学龄前扁桃体切除患儿术后不良行为 改变的影响
扁桃体切除术
儿童
学龄前
艾司氯胺酮
术后不良行为改变
心理护理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焦虑状态康复的影响
创伤后应激障碍
焦虑状态
心理护理
临床护士工作场所欺负行为与创伤后应激障碍关系的研究进展
护士
工作场所
欺负行为
创伤后应激障碍
职业应激源
关系
大鼠颅脑创伤应激性胃黏膜病变及GAS、EGF、β-EP的变化
消化性溃疡
胃泌素类
表皮生长因子
β内啡肽
颅脑损伤
大鼠,Wistar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艾司氯胺酮对大鼠颅脑创伤后应激障碍行为的影响
来源期刊 国际外科学杂志 学科
关键词 大鼠 颅脑损伤 应激障碍,创伤后 艾司氯胺酮 行为学评分
年,卷(期) 2022,(4) 所属期刊栏目 论著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56-261
页数 6页 分类号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3760/cma.j.cn115396-20220123-00033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2022(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大鼠
颅脑损伤
应激障碍,创伤后
艾司氯胺酮
行为学评分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国际外科学杂志
月刊
1673-4203
11-5396/R
大16开
北京市西城区永安路95号
2-606
1974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312
总下载数(次)
18
总被引数(次)
14368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