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陈寅恪认为思想史的写作应该建立在对研究对象的“了解之同情”的基础之上;冯友兰则强调对古代哲学的重要命题区分具体意义和抽象意义,进而完成“抽象的继承”。从解释学的角度来看:前者认为解释的有效性就是对作者意图的还原;后者则认为解释的有效性在于发掘文本本身的真理性内涵。前一种看法是中国解释传统中“知人论世”说的现代形态,并与西方认识论的解释学有相近的旨趣;后一种看法则基于回应学术现代性的考虑,与西方本体论解释学有相通之处。
推荐文章
论"了解之同情"的文学鉴赏观
陈寅恪
了解之同情
文学鉴赏
利用“解释学”分析教学标高浅议
解释学
解释学循环
数学教学
传统解释学的贡献与局限
解释学
贡献
局限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了解之同情”与“抽象的继承”——从解释学角度看两种中国思想史观
来源期刊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 学科 哲学
关键词 解释学 中国思想 继承 同情 史观 “知人论世” 抽象意义 具体意义 古代哲学 作者意图 理性内涵 现代形态 思想史 陈寅恪 冯友兰 认识论 现代性 本体论 西方 旨趣 相近
年,卷(期) 2005,(2)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2-30
页数 9页 分类号 B089.2
字数 语种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李长春 中山大学哲学系 10 13 2.0 3.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6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2005(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解释学
中国思想
继承
同情
史观
“知人论世”
抽象意义
具体意义
古代哲学
作者意图
理性内涵
现代形态
思想史
陈寅恪
冯友兰
认识论
现代性
本体论
西方
旨趣
相近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
季刊
广东广州新港西路135号
出版文献量(篇)
1795
总下载数(次)
27
总被引数(次)
0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