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探讨小波变换理论和技术在中医脉象信号特征提取和分析过程中的实际应用,提高对基本脉及相兼脉的识别能力.方法对1 456例经2名高年资中医师双盲法切脉共同确认其脉名一致者采集脉象信号,经小波变换后进行辨识.结果总体识别准确率>92%.结论利用小波变换具有良好的时-频局部化的能力和对非平稳信号突变点的检测能力,可以实现对脉象信号同时进行时域、频域特征值的提取和分析;并提取了脉象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能量特征,作为脉象信号的新特征,用于脉象信号的辨识;不仅极大地提高对平、浮、沉、迟、数、虚、实、滑、涩、洪、弦、促、结、代等基本脉的识别率(>92%),对于临床常见的相兼脉也有相当高的识别能力(>82%).
推荐文章
基于小波理论的脉象信号消噪及特征点检测
小渡变换
基线漂移
工频干扰
波形检测
连续小波变换在中医脉象信号处理中的应用
连续小波变换
脉象信号
吸毒者
正常人
小波变换在机械故障信号分析中的应用
小波变换
奇异性检测
Lipschitz指数
信号分析
小波变换在信号降噪中的应用研究
小波变换
傅立叶变换
信号降噪
小波基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小波变换在中医脉象信号特征分析中的应用
来源期刊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脉象 相兼脉 小波变换 信号分析
年,卷(期) 2005,(6) 所属期刊栏目 临床研究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357-359
页数 3页 分类号 R241.19
字数 2934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0-5005.2005.06.006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李训铭 河海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56 741 15.0 25.0
2 岳沛平 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13 92 5.0 9.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2)
共引文献  (20)
参考文献  (2)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7)
同被引文献  (6)
二级引证文献  (32)
195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5(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7(7)
  • 引证文献(5)
  • 二级引证文献(2)
2008(8)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6)
2009(8)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7)
2010(3)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1(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2(5)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5)
2013(3)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4(8)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5)
2015(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7(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8(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9(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脉象
相兼脉
小波变换
信号分析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双月刊
1672-0482
32-1247/R
大16开
南京市仙林大道138号
28-232
1959
chi
出版文献量(篇)
4098
总下载数(次)
9
总被引数(次)
46480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