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在4℃、避光条件下,将藻蓝蛋白(PC)与AuCl3作用,通过UV、FS、FT-IR等谱学方法研究了PC与Au(Ⅲ)作用的动态过程,结果显示:PC在615nm的特征吸收峰强度明显减弱,并随Au(Ⅲ)浓度增加和时间延长单调降低;PC的荧光发射峰和荧光激发峰也均呈现衰减趋势.同时通过TEM观察到纳米Au(0)粒子形成,纳米金基本呈球形,有较窄的分布尺寸,粒径在20 nm左右,均匀地分散于PC中,这是PC原位还原Au(Ⅲ)所形成的.
推荐文章
Au-Ag、Ag@Au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光学性能的研究
Au-Ag合金纳米颗粒
Ag@Au纳米颗粒
毕赤酵母-表面活性剂协同作用制备 Au 纳米线
Au纳米线
毕赤酵母
表面活性剂
Au 纳米耦合结构表面等离激元的 EELS 分析
纳米结构
耦合结构
Au
电子能量损失谱
表面等离激元
Au纳米粒子对ZnO分级结构的气敏特性影响
花形ZnO棒簇
Au纳米粒子
表面修饰
气体传感器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藻蓝蛋白对Au(Ⅲ)原位还原与纳米Au(0)形成动态过程的谱学研究
来源期刊 感光科学与光化学 学科 生物学
关键词 钝顶螺旋藻 藻蓝蛋白 光谱 纳米金
年,卷(期) 2006,(2)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简报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18-125
页数 8页 分类号 Q51
字数 3345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674-0475.2006.02.006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白燕 暨南大学化学系 97 934 15.0 24.0
2 黄峙 暨南大学生物工程学系 56 999 18.0 29.0
3 郑文杰 暨南大学化学系 134 1377 19.0 30.0
7 杨芳 暨南大学化学系 86 807 15.0 23.0
11 郭振江 暨南大学化学系 5 12 2.0 3.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40)
共引文献  (18)
参考文献  (11)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4)
同被引文献  (8)
二级引证文献  (1)
1983(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5(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1(6)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5(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6(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7(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8(7)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6)
199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0(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1(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3(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5(3)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6(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9(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0(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2(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6(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钝顶螺旋藻
藻蓝蛋白
光谱
纳米金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影像科学与光化学
双月刊
1674-0475
11-5604/O6
16开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29号 中科院理化所
2-383
1983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689
总下载数(次)
4
总被引数(次)
11331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