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采用FeSi75为原料,利用直接氮化合成法制备了氮化硅铁粉末,研究了中位径(d50)分别为13.41 μm、8.023 μm和5.229 μm的3种硅铁粉分别在1150 ℃、1250 ℃和1350 ℃保温9 h处理后的氮化规律.借助XRD、SEM等测试手段测定和观察了产物的物相组成和显微形貌.结果表明:较细的硅铁粉(d50=5.229 μm)氮化时,反应快速、剧烈,导致烧结严重,氮化效果差,而较粗硅铁粉(d50=13.41 μm)氮化效果较好;较细硅铁粉氮化后易于形成须状、纤维状和柱状氮化硅晶体,较粗硅铁粉氮化后易于形成球状氮化硅团聚体.制备的氮化硅铁中有大量充满氮化硅的孔洞,产物中的Fe3Si与FexSi被其包围,这种结构有利于体现氮化硅铁的优异性能.
推荐文章
富纳米硅氮化硅薄膜光致发光机制
纳米硅
氮化硅薄膜
光致发光
发光机制
立方氮化硅及其冲击波合成
立方氮化硅
冲击波压缩
合成
氮化硅对石英陶瓷性能的影响
石英陶瓷
氮化硅
析晶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硅铁粉粒度对合成氮化硅铁的影响
来源期刊 耐火材料 学科
关键词 氮化硅铁 氮化硅 粒度 烧结
年,卷(期) 2006,(3) 所属期刊栏目 研发与应用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81-185
页数 5页 分类号
字数 3419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1-1935.2006.03.006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蒋明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125 832 15.0 20.0
2 王黎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9 57 4.0 7.0
3 韩俊华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1 9 1.0 1.0
4 吴占德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2 27 2.0 2.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4)
共引文献  (15)
参考文献  (3)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9)
同被引文献  (27)
二级引证文献  (14)
198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5(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8(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6(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0(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1(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2(3)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3(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4(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5(5)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7(4)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4)
2018(5)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4)
2019(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氮化硅铁
氮化硅
粒度
烧结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耐火材料
双月刊
1001-1935
41-1136/TF
大16开
河南省洛阳市西苑路43号
36-19
1966
chi
出版文献量(篇)
3055
总下载数(次)
9
总被引数(次)
15579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