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通过坐位体前屈和转肩握距实验,观察健身关节操锻炼对中老年人柔韧素质的作用效应.方法:①于2003-08-01/11-02(共12周)选择两安市健身社区每天坚持晨练的80名中老年人,其中男20名,女60名.均对实验目的知情同意.男性20名(年龄51~70岁)被随机分为2组,每组10名:男实验组和男对照组.51~60岁和61~70岁的各30名女性也被随机分为2组,每组15名:两个年龄段分别设51~60岁女性实验组、51~60岁女性对照组和61~70岁女性实验组、61~70岁女性对照组.对实验组老年人进行一般健身运动和健身关节操锻炼(该操属于全身性拉伸运动,涉及的关节有颈,肩,腰,髋,膝,踝等全身六大关节,将每个关节的活动编为一节操,加上准备活动及整理运动共有八节).实验进行12周,每周锻炼7 d.对照组只进行一般健身运动.②锻炼前后通过测试坐位体前屈和转肩的握距测试评估柔韧素质.坐位体前屈数值越高表明柔韧性越好,转肩的握距测试则相反.结果:中老年人80名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坐位体前屈测试结果:男实验组、51~60女性实验组、61~70岁女性实验组锻炼后分别为(7.2±3.6),(15.0±3.6),(10.52±3.36)cm,明显高于锻炼前[(3.4±4.4),(12.9±2.7),(7.55±4.27)cm,P《0.01];对照组锻炼前后差异不明显(P》0.05).②转肩握距实验结果:男实验组、51~60女性实验组、61~70岁实验组锻炼后分别为(67.20±5.87),(51.80±2.42),(60.81±4.30)cm,明显低于锻炼前[(82.60±8.54),(60.10±3.84),(70.50±6.62)cm,P《0.05~0.01];对照组锻炼前后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健身关节操可明显提高中老年人柔韧素质.
推荐文章
跨关节肌肉力量与人健身关节操的影响
组织构建
组织工程
健身关节操
跨肌肉力量
影响
有氧健身操对中老年妇女体质的影响
运动疗法
中年人
体质
健身秧歌对中老年女性睡眠质量影响与机制探讨
健身秧歌
中老年女性
睡眠质量
对东营地区中老年人健身锻炼状况的调查研究
东营地区
中老年人
健身锻炼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健身关节操对中老年群体柔韧素质的影响
来源期刊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健身关节操 柔韧素质 关节 中老年人群
年,卷(期) 2007,(52) 所属期刊栏目 运动医学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0522-10523,10542
页数 3页 分类号 R87
字数 4288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321/j.issn:1673-8225.2007.52.036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周道宏 西安体育学院运动医学教研室 3 10 2.0 3.0
2 张葆欣 西安体育学院运动医学教研室 39 167 8.0 1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3)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8)
同被引文献  (44)
二级引证文献  (8)
1998(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7(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2(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4(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5(3)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6(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8(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9(4)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2)
2020(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健身关节操
柔韧素质
关节
中老年人群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旬刊
2095-4344
21-1581/R
大16开
沈阳浑南新区10002信箱
8-584
1997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5677
总下载数(次)
80
总被引数(次)
337465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5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5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5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4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4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4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4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4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4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4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4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4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4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3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3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3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3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3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3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3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3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3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3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2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2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2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2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2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2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2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2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2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2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1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1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1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1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1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1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1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1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1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1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1期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