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服务方: 微电子学与计算机       
摘要:
当前BCD工艺中所集成的功率器件的电极都是从芯片表面引出,这会增加芯片面积、引入更多寄生效应、增加高压互连的复杂度.为解决现有BCD工艺存在的缺陷,提出了一种集成有高压VDM OS器件,并将 VDM OS的漏极从芯片背面引出的BCD工艺.仿真得到VDM OS的阈值电压为2.5 V ,击穿电压为161 V ;N PN管和 PN P管的C-E耐压分别为47.32 V、32.73 V ,β分别为39.68、9.8;NMOS管和 PMOS管的阈值电压分别为0.65 V、-1.16V,D-S耐压分别为17.37V、14.72V.
推荐文章
DMOS Vfsd之背金工艺窗口研究
DMOS Vfsd超上限
背面减薄
背面硅腐蚀
表面活性剂
背面注入
一种BCD码数/模转换器的设计
8421BCD码
数/模转换器
CMOS
内部电阻网络
时钟控制
HSpice
一种TFT源漏极沟道尺寸的自动测量方法
TFT
边缘检测
形态学处理
多边形拟合
角点检测
基于BCD工艺的新型比较器的设计
电源管理
跳变电压点
迟滞
延迟时间
BCD工艺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一种DMOS漏极背面引出的BCD工艺
来源期刊 微电子学与计算机 学科
关键词 BCD工艺 VDMOS 漏极背面引出
年,卷(期) 2013,(10)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93-96
页数 4页 分类号 TN303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傅兴华 贵州大学电子科学系 57 181 8.0 9.0
2 杨发顺 贵州大学电子科学系 54 125 5.0 8.0
3 马奎 贵州大学电子科学系 35 52 4.0 5.0
4 林洁馨 贵州大学电子科学系 10 11 2.0 2.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7)
共引文献  (8)
参考文献  (4)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3)
同被引文献  (7)
二级引证文献  (1)
198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6(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6(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7(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3(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6(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8(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9(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BCD工艺
VDMOS
漏极背面引出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微电子学与计算机
月刊
1000-7180
61-1123/TN
大16开
1972-01-01
chi
出版文献量(篇)
9826
总下载数(次)
0
总被引数(次)
59060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