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诗歌形象的可感性要求诗人大量运用通感.通感作为一种文学描写手法,就是“把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五官感受及内心感受沟通起来,互相补充,彼此影响,综合运用,去感知客观事物,描摹主观情绪感受.”早在我国古典诗词中通感就已被大量地使用.《礼记·乐记》中用“上如抗,下如坠,曲如折,止如槁木”的比喻来描绘歌声,把视觉和听觉通联起来.贾岛“促织声尖尖似针”,用“针尖”来极言促织发音之尖细,把听觉融在触觉之中.通感,可以说是建立在生活经验基础上的各种感觉的交叉,当“一个思想同一种感官材料联系起来,就比它本身作为一种纯粹的概念能够更坚实地使感情附丽其上”(H·帕克),诗歌也就更具可感性,正因为如此,通感成了诗人写作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
推荐文章
语言艺术的巨匠--浅析狄金森诗歌的语言艺术特色
爱米莉·狄金森
词汇
朴素
省略
一语双用
破折号
浅谈高中语文诗歌语言的美育教学
高中语文
诗歌语言
美育教学
诗歌的创作特色与形象塑造
诗歌
创作特色
形象塑造
浅析北岛诗歌的艺术特色
北岛
'冷'抒情
深沉内涵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浅谈汪国真诗歌语言特色
来源期刊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学科
关键词
年,卷(期) 2013,(11) 所属期刊栏目 课堂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59
页数 1页 分类号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郭地福 3 0 0.0 0.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2013(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半月刊
1992-7711
14-1307/G4
大16开
安徽省合肥市
22-454
1987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0692
总下载数(次)
9
总被引数(次)
3533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