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 制备两性霉素B(amphotericin B,AmB)聚乙二醇-磷脂酰乙醇胺嵌段共聚物(polyethyleneglycol-phosphatidylethanolamine,PEG-PE)载药胶束,并进行体外评价.方法 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AmB载药胶束,分别利用透射电镜、粒径仪和zeta电位分析仪对胶束的形态、粒径和表面电位进行表征.分别采用超速离心法、透析法和吸收光谱法考察载药胶束的载药量与包封率、体外释药行为及AmB在胶束内的聚集状态,并通过溶血试验和微量液基稀释法测定AmB胶束的溶血性及体外抗真菌活性.结果 胶束粒子外观圆整且分散良好,粒径在48.28~62.02 nm内,载药量质量分数在16.7% ~41.2%内,包封率质量分数在94.4%~ 99.8%内.胶束的体外释药具有明显缓释特征,释药速率随载药量增加而降低.载药量质量分数低于16.7%时,AmB主要以单体形式在胶束内存在;载药量质量分数高于16.7%时,AmB在胶束内的聚集程度随载药量的增加而增加.与AmB溶液剂相比,AmB胶束的溶血性明显降低,抗真菌活性略有提高.结论 AmB胶束粒径较小且分布较窄,体外缓释特征明显,并可显著降低AmB的溶血性,有望开发成为AmB的新剂型.
推荐文章
大豆磷脂酰聚乙二醇单甲醚2000的制备及性能
大豆磷脂
聚乙二醇单甲醚2000
改性
临界胶束浓度
性能
两性霉素B含量的HPLC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
两性霉素B
注射用两性霉素B
两性霉素B脂质体-微球的制备及工艺优化
两性霉素B脂质体
肺靶向微球
Box-Behnken响应面分析法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两性霉素B聚乙二醇-磷脂酰乙醇胺胶束的制备与体外评价
来源期刊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两性霉素B 聚乙二醇-磷脂酰乙醇胺 聚合物胶束 溶血毒性 抗真菌活性
年,卷(期) 2014,(10) 所属期刊栏目 药剂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760-767
页数 8页 分类号 R94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14066/j.cnki.cn21-1349/r.2014.10.002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3)
共引文献  (30)
参考文献  (18)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9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7(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8(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0(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2(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3(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4(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5(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6(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8(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4(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两性霉素B
聚乙二醇-磷脂酰乙醇胺
聚合物胶束
溶血毒性
抗真菌活性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月刊
1006-2858
21-1349/R
大16开
沈阳市文化路103号
8-53
1957
chi
出版文献量(篇)
3793
总下载数(次)
16
总被引数(次)
44930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