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利用氧气与水产生雾化工作介质,使金属与间歇通入极间的气雾介质发生烧蚀,以获得较高的材料去除率。在氧气关闭阶段,则通过内冲液对烧蚀表面进行电火花加工修整,去除烧蚀产生的氧化层,在提高蚀除效率的同时,获得较好的表面质量(简称冲液雾化烧蚀)。分析了该加工方法的极间放电状态及微观加工过程,并以Cr12工件进行成形加工实验,与常规水中电火花加工及间歇通氧烧蚀加工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冲液雾化烧蚀加工的材料去除率比间歇通氧烧蚀加工提高近1.45倍,比常规水中电火花加工提高约9.59倍;电极质量相对损耗比间歇通氧烧蚀加工增加约45%,比常规水中电火花加工减少近50%;加工表面比间歇通氧烧蚀加工更光整,表面微观形貌与常规水中电火花加工更接近,且无明显烧蚀重熔颗粒。
推荐文章
气雾混合介质对放电烧蚀成形加工的影响
电火花加工
气雾介质
放电烧蚀
系统设计
机理分析
壁槽电极雾化烧蚀成形加工工艺
雾化烧蚀
壁槽电极
仿真
成形加工
放电诱导可控烧蚀及电火花修整成形加工基础研究
电火花加工
可控烧蚀
间歇氧气
修整
汽中电火花加工技术研究
电火花加工
水蒸汽
材料去除率
电极损耗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气雾介质放电诱导烧蚀成形加工技术研究
来源期刊 电加工与模具 学科 工学
关键词 电火花加工 气雾介质 烧蚀 间歇通氧 修整
年,卷(期) 2014,(z1) 所属期刊栏目 设计?研究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7-21,25
页数 6页 分类号 TG661
字数 4253字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田宗军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电学院 220 2027 21.0 32.0
2 刘志东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电学院 229 1912 22.0 29.0
3 邱明波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电学院 78 554 13.0 20.0
4 凌加健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电学院 5 23 4.0 4.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32)
共引文献  (47)
参考文献  (7)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2)
同被引文献  (8)
二级引证文献  (0)
1997(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8(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0(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1(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3(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4(9)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8)
2005(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6(3)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7(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8(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4(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9(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电火花加工
气雾介质
烧蚀
间歇通氧
修整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电加工与模具
双月刊
1009-279X
32-1589/TH
大16开
江苏省苏州高新区金山路180号
28-36
1966
chi
出版文献量(篇)
2841
总下载数(次)
2
总被引数(次)
14983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