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对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Fisch)的有效部位进行富集和活性成分含量测定,同时结合4种抗氧化模型比较分析了甘草组培和栽培活性主要成分含量及差异.结果表明:组培甘草细胞中多糖含量(21.6±0.1)%,高于栽培甘草多糖含量(19.2±0.2)%,;黄酮含量两者相当,分别为(30.6±1.9)%,和(31.2±1.5)%,;而组培甘草中皂苷的含量为(7.0± 0.2)%,,显著低于栽培甘草含量(45.4±1.1)%,.采用普鲁士兰法、水杨酸比色法及 DPPH 法检测不同组分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组培甘草不同有效部位活性均优于栽培品种;β–胡萝卜褪黑素法表明组培甘草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但弱于栽培甘草.综上所述,从组培甘草细胞中获取甘草多糖和黄酮类成分具有较好的抗氧化能力.
推荐文章
甘草活性成分提取及抑菌活性研究
甘草饮片
甘草酸
甘草总黄酮
抑菌
丁香和肉桂挥发油的提取、主要成分测定及其抗菌活性研究
挥发油
水蒸汽蒸馏
体外抗菌
MIC
肉桂醛
丁香酚
浙麦冬块根与须根主要成分比较
麦冬
须根
糖类
黄酮
挥发油
端午茶及其主要成分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研究
抗氧化活性
端午茶
总酚含量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甘草组培与栽培主要成分的提取及活性比较
来源期刊 天津科技大学学报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栽培甘草 组培甘草 抗氧化 多糖 黄酮
年,卷(期) 2015,(4) 所属期刊栏目 食品与生物技术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7-20
页数 4页 分类号 R931
字数 3292字 语种 中文
DOI 10.13364/j.issn.1672-6510.20140158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高文远 天津科技大学生物工程学院 23 212 8.0 13.0
2 郭松波 天津科技大学生物工程学院 3 61 2.0 3.0
3 满淑丽 天津科技大学生物工程学院 11 140 4.0 11.0
4 刘延涛 天津科技大学生物工程学院 1 2 1.0 1.0
5 张咪 天津科技大学生物工程学院 1 2 1.0 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39)
共引文献  (69)
参考文献  (1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2)
同被引文献  (12)
二级引证文献  (0)
198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6(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9(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0(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2(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3(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4(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5(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6(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7(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8(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9(3)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0(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3(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5(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9(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20(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栽培甘草
组培甘草
抗氧化
多糖
黄酮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天津科技大学学报
双月刊
1672-6510
12-1355/N
大16开
天津市河西区大沽南路1038号
1986
chi
出版文献量(篇)
2225
总下载数(次)
6
总被引数(次)
10811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