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在机车运行中轮轨间存在冲角,改变轮轨接触关系.针对冲角对车轮与尖轨接触的影响问题,建立了车轮—尖轨接触三维有限元模型,通过弹塑性接触计算,分析不同冲角工况下的接触情况.结果表明:轮轨间冲角的存在,导致车轮与钢轨接触位置发生改变,基本轨和尖轨接触斑中心不在同一钢轨横断面上,冲角越大,超前或滞后的数值越大;车轮与尖轨接触法向力随冲角的增大而增大;不同冲角工况下车轮与尖轨的接触等效应力变化规律基本一致,最大等效应力均出现在2m位置处;冲角的增大会造成尖轨前端等效应力增大,导致车轮轮缘与尖轨的磨耗增加,降低车轮和尖轨的使用寿命.
推荐文章
高速铁路道岔更换尖轨施工流程及关键环节控制
高速铁路
尖轨更换
施工作业
应急预案
行星滚柱丝杠副弹塑性接触分析
行星滚柱丝杠副
弹塑性接触
有限元法
塑性变形
额定静载荷
弹塑性接触粗糙表面切向载荷-位移模型
粗糙表面
切向接触
概率统计
弹塑性接触
微凸体
一种考虑侧接触的微凸体弹塑性接触力学模型
装配界面
微凸体
侧接触
弹塑性模型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冲角对车轮与道岔尖轨弹塑性接触的影响
来源期刊 北京建筑大学学报 学科 交通运输
关键词 冲角 道岔尖轨 轮轨接触 机车车轮
年,卷(期) 2017,(3) 所属期刊栏目 机电工程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46-50
页数 5页 分类号 U264.8|U211.5
字数 1925字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徐永绥 大连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 16 56 4.0 6.0
2 张军 北京建筑大学机电与车辆工程学院 39 52 4.0 4.0
3 马贺 大连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 6 23 2.0 4.0
4 刘思莹 大连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 3 3 1.0 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25)
共引文献  (26)
参考文献  (1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8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3(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8(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0(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5(3)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8(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2(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3(8)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6)
201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7(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冲角
道岔尖轨
轮轨接触
机车车轮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北京建筑大学学报
季刊
1004-6011
10-1250/TU
16开
北京西城区展览路一号
1985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636
总下载数(次)
5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