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采用严格数值算法对中红外硅微透镜阵列进行了模拟,该微透镜阵列特征尺寸小于波长工作波长.研究发现该微透镜阵列存在一个显著的离焦效应,其离焦量达到0.4左右,超出了现有的传统理论模型预测范围.对微透镜阵列进行了制作和焦距测试,发现测试结果跟数值模拟基本吻合.微纳衍射光学集成系统中透镜离焦量是系统集成非常重要的一个参数,该研究结果为硅微透镜阵列和中红外探测器光学集成提供有效参考.
推荐文章
微透镜及其阵列研究概况*
微透镜
阵列
光学元件
微光学
微透镜阵列热压印应力与脱模温度研究
热压印
微透镜阵列
应力
黏附力
基于矩形微透镜阵列的红外焦平面集成技术研究
红外焦平面
微透镜阵列
光胶集成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中红外硅微透镜阵列的离焦效应
来源期刊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学科 工学
关键词 亚波长结构 FDTD 红外探测器 离焦 微透镜阵列
年,卷(期) 2017,(2)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49-153
页数 5页 分类号 TN214
字数 457字 语种 中文
DOI 10.11972/j.issn.1001-9014.2017.02.005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张保平 厦门大学电子工程系微纳光电子研究室 21 95 5.0 9.0
2 杨文 厦门大学电子工程系微纳光电子研究室 2 1 1.0 1.0
3 应磊莹 厦门大学电子工程系微纳光电子研究室 8 6 2.0 2.0
4 张江勇 厦门大学电子工程系微纳光电子研究室 7 12 2.0 3.0
5 左海杰 厦门大学电子工程系微纳光电子研究室 1 0 0.0 0.0
6 侯治锦 1 0 0.0 0.0
7 陈洪许 1 0 0.0 0.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29)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81(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4(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0(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7(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0(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2(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3(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7(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亚波长结构
FDTD
红外探测器
离焦
微透镜阵列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双月刊
1001-9014
31-1577/TN
大16开
上海市玉田路500号
4-335
1982
chi
出版文献量(篇)
2620
总下载数(次)
3
总被引数(次)
28003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