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药》是鲁迅先生于1919年发表的短篇小说.1981年以小说《药》为母本改编的同名电影,继承了原作文本语言的结构形式和创作主体的艺术品位,以及作者的思想意蕴,以谨慎稳妥的方式完成了从文字到影像的转换,有效地促进了鲁迅先生文艺精神的传播,并扩展了其作品的文学性的表现视域.不论是小说还是电影,《药》都以其独特的隐喻方式传达了创作者的精神内涵;但由于其表现介质不同,其隐喻手法的生成方式与表达效果也呈现出带有各自艺术表现特点的差异.本文就小说《药》和电影《药》在其隐喻生成方式的不同进行分析,以此探求《药》的不同艺术表现形式的隐喻性.
推荐文章
试论《台北人》饮食隐喻对小说主题的映照与深化
白先勇
《台北人》
饮食隐喻
主题
关联理论与隐喻翻译
关联理论
隐喻
可译性
翻译效度
翻译模式
写作中的隐喻思维研究
认知
隐喻思维
写作
植物隐喻的心理疗愈机制及其应用研究
园艺疗法
隐喻
心理疗愈
植物象征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隐喻的生成:从小说到电影——《药》隐喻生成方式探析
来源期刊 文艺争鸣 学科
关键词 隐喻手法 从小说到电影 生成方式 鲁迅先生 艺术表现形式 隐喻方式 艺术品位 文艺精神 文本语言 思想意蕴 精神内涵 结构形式 短篇小说 创作主体 表现特点 表达效果 隐喻性 文学性 创作者 作品
年,卷(期) 2017,(11) 所属期刊栏目 视野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02-205
页数 4页 分类号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何灏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5 0 0.0 0.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3)
共引文献  (5)
参考文献  (3)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2009(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7(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隐喻手法
从小说到电影
生成方式
鲁迅先生
艺术表现形式
隐喻方式
艺术品位
文艺精神
文本语言
思想意蕴
精神内涵
结构形式
短篇小说
创作主体
表现特点
表达效果
隐喻性
文学性
创作者
作品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文艺争鸣
月刊
1003-9538
22-1031/I
16开
长春市自由大路509号
12-99
1986
chi
出版文献量(篇)
7056
总下载数(次)
12
总被引数(次)
24627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