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民法总则》同时规定了虚假表示与恶意串通,一新一旧,前者并没有取代后者.二者均为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的原因,但法理基础并不一样.在虚假表示场合,法律之所以使民事法律行为无效,是因为双方当事人均没有受其拘束的意旨.而在恶意串通场合,则须区分情形分别说明.在行为人为一方当事人的代理人场合,其与相对人恶意串通,损害被代理人合法权益,是因为对于被代理人而言该民事法律行为不符合其真实意思,存在瑕疵.在行为人为当事人场合,尽管就其及相对人的意思表示而言均无瑕疵,法律使之无效,则是由于存在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主观恶意.至于一方当事人与第三人串通的情形,原则上不在恶意串通规则的规范范围之内,《拍卖法》等特别法另有规定的依其规定,如果构成第三人欺诈,可依《民法总则》第1 49条发生撤销权.民事法律行为因虚假意思表示而无效属于绝对无效,善意第三人的保护依《物权法》第106条等其他法律规定处理.
推荐文章
智能设备网络虚假信息行为识别与控制技术研究
智能设备
网络虚假信息
行为识别
行为控制技术
恶意软件分类方法研究
信息安全
恶意软件
防火墙
入侵检测系统
混合型攻击
基于图模式与内存足迹的Android恶意应用与行为检测
软件工程
智能终端
数据挖掘
网络安全
恶意应用
恶意程序检测算法的研究与实现
恶意程序
检测算法
恶意程度文件
检测误报率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虚假表示与恶意串通问题研究
来源期刊 法律适用 学科
关键词 虚假表示 恶意串通 隐藏行为 善意第三人
年,卷(期) 2017,(17) 所属期刊栏目 法学论坛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41-46
页数 6页 分类号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韩世远 清华大学法学院 46 813 13.0 28.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
共引文献  (53)
参考文献  (12)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200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8(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9(5)
  • 参考文献(5)
  • 二级参考文献(0)
2020(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7(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虚假表示
恶意串通
隐藏行为
善意第三人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法律适用
半月刊
1004-7884
11-3126/D
大16开
北京市通州区天成桥甲1号
1986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234
总下载数(次)
21
总被引数(次)
57954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