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胃酸缺乏症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病症,该类患者使用弱碱性药物治疗其他疾病时,口服吸收及疗效常常降低,这引起临床医生和药师的极大关注.笔者通过分析归纳现有文献,对近年来提高胃酸缺乏症患者口服药物吸收策略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目前,选择合适的抗酸药或抑酸药及间隔给药、共服酸性碳酸饮料、预服盐酸盐类物质的固体制剂、应用药剂学微环境pH调控技术构建的新型释药系统产品是逆转低胃酸效应、提高药物口服吸收和生物利用度、保证药物临床疗效的有效手段.其中,基于微环境pH调控技术的新型非pH依赖性口服释药系统有望从根本上解决低胃酸效应,且处方工艺简单、生产成本低、患者依从性好,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推荐文章
口服药物吸收模型的研究进展
口服药物
肠道吸收
人工生物膜
细胞模型
灌流模型
口服药物胃肠道吸收机理预测模型研究进展
口服药物
胃肠道吸收
数学模型
口服药物的正确服用方法
口服药物
服用方法
服用时间
住院患者口服药物拆零调剂的思考与分析
住院患者
口服药物
拆零
调剂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胃酸缺乏症患者口服药物吸收提高策略的研究进展
来源期刊 中国新药杂志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胃酸缺乏症 弱碱性药物 间隔给药 碳酸饮料 微环境pH
年,卷(期) 2018,(9) 所属期刊栏目 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巡礼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988-993
页数 6页 分类号 R969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69)
共引文献  (11)
参考文献  (29)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8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0(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2(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3(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4(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5(9)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9)
2006(15)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3)
2007(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2008(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9(8)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6)
2010(1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2)
2011(8)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4)
2012(5)
  • 参考文献(5)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3(4)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4(4)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5(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6(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7(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8(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胃酸缺乏症
弱碱性药物
间隔给药
碳酸饮料
微环境pH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新药杂志
半月刊
1003-3734
11-2850/R
大16开
北京市海淀区大钟寺东路太阳园11号楼2603室
82-488
1992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1840
总下载数(次)
42
总被引数(次)
85958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