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通过3种单体共聚合成出了超支化共聚聚酰胺酸(co-HBPAA),随后与ZnCl2溶液进行离子交换,再进行热处理,形成co-HBPAA的亚胺化和ZnO粒子,最后得到了超支化共聚聚酰亚胺/氧化锌(co-HBPI/ZnO)复合薄膜.SEM图像表明,ZnO粒子被成功地引入到HBPI的表面,并且分散比较均匀,没有发生明显的团聚;拉力试验表明,相比纯HBPI膜,复合薄膜的力学性能得到了一定的提升;热重曲线表明,热性能亦有了提高;同时,通过ZnO粒子的引入,薄膜的接触角从101.5°减少到79.7°,显著地从疏水薄膜变成亲水薄膜;光催化实验中,亚甲基蓝溶液颜色逐渐变浅,溶液的紫外吸收峰也在逐渐下降,说明杂化膜分解了亚甲基蓝,起到了一定的光催化作用.
推荐文章
ODPA/ODA/BAHPP含羟基共聚聚酰亚胺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共聚聚酰亚胺
羟基
热性能
透明性
溶解性
含芴共聚聚酰亚胺胶黏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共聚聚酰亚胺
拉伸性能
热性能
黏结性能
纳米硅/铝氧化物杂化聚酰亚胺薄膜的制备与电性能研究
聚酰亚胺
硅铝氧化物
无机杂化
电性能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超支化共聚聚酰亚胺与氧化锌粒子复合薄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来源期刊 粘接 学科 工学
关键词 聚酰亚胺 氧化锌 复合材料 接触角 光催化
年,卷(期) 2018,(10) 所属期刊栏目 特约专栏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30-34
页数 5页 分类号 TQ050.4+3
字数 2764字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徐祖顺 湖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192 1407 19.0 27.0
2 李庆 广西民族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广西林产化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 2 1 1.0 1.0
3 龚莹 1 1 1.0 1.0
4 田军 湖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5 10 1.0 3.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12)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
同被引文献  (14)
二级引证文献  (1)
200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0(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3(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4(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8(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9(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20(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聚酰亚胺
氧化锌
复合材料
接触角
光催化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粘接
月刊
1001-5922
42-1183/TQ
大16开
湖北襄阳高新区航天路7号
38-40
1980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030
总下载数(次)
30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