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见着五六岁的孩子,大人们总喜欢逗他一句,问他哪天“穿鼻”.这是把他比作小牛儿,穿他的鼻是送他上学.但说话的人常故意照着字面解释,仿佛私塾里的先生真有那么一根绳子,可以穿过顽皮孩子的鼻孔,拴在书桌的腿上,像牧人把牵牛的绳子拴在树桩上. 这自然只能用来逗那些还没有上学的孩子.上过学的孩子都知道第一次进私塾的曲礼不过择一个吉日,由大人带着他和香烛和贽见礼到学堂里去,向那贴在墙上的红纸写的“至圣先师香位”,也向那先生,磕两个头.香烛是敬神之物;贽见礼是钱,敬先生的;至于学堂,虽然叫起来很响亮,不过一间大屋而已.这样就开始读书了.没有星期日,也没有国庆和国耻等假日.在我们乡下这叫作“发蒙”.
推荐文章
私塾与学堂:清末民初吉林教育的二元结构
清末民初
教育改革
二元结构
传统私塾教学质量探析
私塾
教学质量
设置方式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私塾师
来源期刊 教师博览 学科
关键词
年,卷(期) 2019,(10) 所属期刊栏目 耕耘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45-47
页数 3页 分类号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2019(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教师博览
月刊
1008-5009
36-1222/G4
16开
江西省南昌市
44-32
1993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210
总下载数(次)
4
总被引数(次)
380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