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如果说德里达于1966年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发表具有强烈解构色彩的演讲《人文科学话语中的结构、符号和游戏》,从而在一场渲染结构主义的会议上宣告了后结构主义的出场,那么,罗兰·巴尔特随后于1968年发表的《作者之死》则无疑助推了后结构主义的产生,同时标志着他的学术思想向着后结构主义方向转移,也昭示着他后期思想的一些蜕变。
推荐文章
对布鲁纳"结构主义"教育思想的认识与思考
结构主义
布鲁纳
课程
动机
谈后结构主义对口腔医学教学设计的启示
后结构主义
口腔医学
教学设计
论结构主义在中国现代陶艺中的运用特征与意义
结构主义
中国现代陶艺
运用
特征
意义
后结构主义与心理治疗
后结构主义
心理治疗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罗兰·巴尔特的“作者之死”与后结构主义文本理论的衍生
来源期刊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 学科 教育
关键词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罗兰·巴尔特 作者之死 后结构主义 文本理论 后期思想 人文科学 方向转移
年,卷(期) 2019,(6)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00-101
页数 2页 分类号 G63
字数 语种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肖伟胜 西南大学文学院 49 205 7.0 13.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2019(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罗兰·巴尔特
作者之死
后结构主义
文本理论
后期思想
人文科学
方向转移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
双月刊
1000-4246
31-1889/C
上海桂林路100号
4-387
出版文献量(篇)
4766
总下载数(次)
37
总被引数(次)
0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