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文章通过仿真分析手段研究飞行高度50 km、飞行马赫数15的飞行条件下,不同孔型对对撞流的影响,得到不同孔型对气膜冷却效果的影响规律.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方法,对在入口压力0.5 MPa、质量流量22.5 g/s的稳定短模态(SPM)工作模态下,气膜孔为圆柱直孔、收缩孔、连续扩张孔、分段扩张孔等工况开展对比研究,结果显示,扩张孔气膜冷却的壁面热流最大,圆柱孔的次之,收缩孔的最小.这表明,通过改变对撞流气膜孔的形状可以改变气流流动特性,进而产生不同的气膜冷却效果,在SPM工作模态下收缩孔的气膜冷却效果最好.
推荐文章
背景对高超声速飞行器探测的影响
红外探测
作用距离
高超声速飞行器
路径辐射
驻点
高超声速飞行器仿真模型验证研究
高超声速飞行器
模型验证
时频域分析
高超声速飞行器机动航迹优化
机动飞行
遗传算法
高超声速
高超声速飞行器地面试验方法
高超声速飞行器
地面试验方法
风洞
火箭橇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气膜孔形状对高超声速飞行器对撞流气膜冷却效果的影响
来源期刊 航天器环境工程 学科 工学
关键词 高超声速飞行器 气膜冷却 气膜孔形状 热流密度 计算流体动力学
年,卷(期) 2020,(4) 所属期刊栏目 理论研究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342-347
页数 6页 分类号 TJ01|V27
字数 3075字 语种 中文
DOI 10.12126/see.2020.04.005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向树红 59 549 12.0 21.0
3 姜利祥 43 128 6.0 9.0
5 袁军娅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 12 46 5.0 6.0
6 杨艳静 11 34 3.0 5.0
7 商圣飞 5 4 2.0 2.0
13 赵娅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 2 0 0.0 0.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48)
共引文献  (70)
参考文献  (13)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2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2(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5(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6(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8(9)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7)
2009(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0(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2(7)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4)
2013(9)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7)
2015(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7(4)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20(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高超声速飞行器
气膜冷却
气膜孔形状
热流密度
计算流体动力学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航天器环境工程
双月刊
1673-1379
11-5333/V
大16开
北京市朝阳区民族园路5号
1984
chi
出版文献量(篇)
2212
总下载数(次)
8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