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为了探究产业化发射极和背面钝化电池(Passivated Emitter and Rear Cells,简称PERC电池)光衰以及复原随硅片在硅棒位置的变化规律,将一根产业化掺硼直拉单晶硅棒从头至尾每隔一定距离进行切割得到6组硅片.在测量了硼、氧、碳、过渡金属杂质含量以及少子寿命之后,采用标准化工业过程将它们制成PERC电池.然后,使用太阳电池I-V特性测试仪测量在45℃、1 sun、12 h光衰→100℃、1 sun、24 h复原→45℃、1 sun、12 h再光衰实验中各参数随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尾部硅片制备的PERC电池的效率、开路电压和短路电流具有最高的复原上升幅度,在第二次光衰时其不仅效率最高而且最初光衰的幅度也较小,这说明100℃、1 sun光强、24 h的复原条件足以让PERC电池内部的硼氧缺陷近乎完全失活.第二次光衰时效率在初始阶段的小幅光衰可归因于未达到复原状态的硼氧缺陷所致,也证明了达到复原状态的硼氧缺陷具有很好的抗光衰性能.
推荐文章
利用正交实验法探究掺硼p型单晶硅PERC电池的电致复原最优条件
掺硼直拉单晶硅
PERC电池
光衰
复原
正交实验方法
PERC单晶组件光伏电站案例分析
PERC电池技术
双面发电
高温性能
弱光性能
单晶硅太阳电池的温度和光强特性
太阳电池
温度特性
光强特性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掺硼直拉单晶硅棒不同位置硅片制备的PERC电池光衰及复原
来源期刊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学科 工学
关键词 掺硼直拉单晶硅 PERC电池 光致衰减 复原
年,卷(期) 2020,(6)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论文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93-101
页数 9页 分类号 TM615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13471/j.cnki.acta.snus.2020.01.12.2020B003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艾斌 6 3 1.0 1.0
2 梁学勤 6 37 3.0 6.0
3 袁帅 1 0 0.0 0.0
4 张卫民 1 0 0.0 0.0
5 庞毅聪 1 0 0.0 0.0
6 何溢懿 1 0 0.0 0.0
7 杨锦 1 0 0.0 0.0
8 吴浩彬 1 0 0.0 0.0
9 叶雄新 1 0 0.0 0.0
10 杨江海 1 0 0.0 0.0
11 孙小菩 1 0 0.0 0.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16)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201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3(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4(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5(5)
  • 参考文献(5)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6(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8(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20(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掺硼直拉单晶硅
PERC电池
光致衰减
复原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双月刊
0529-6579
44-1241/N
大16开
广东省广州市新港西路135号
46-15
1955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017
总下载数(次)
6
总被引数(次)
45576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