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回顾历史不难发现,许多行业总会间歇性地产生一些破坏性创新技术.值得注意的是,那些提出新技术并实现产业化的企业,通常不是技术和资金实力最强的在位龙头企业,而是规模较小、技术实力不足的后发企业.针对这种现象,基于两阶段博弈模型进行了分析解释.基于模型分析,在位企业在传统技术方面的优势会阻碍其开展破坏性技术创新,而后发企业能利用后发优势,策略性地压低新技术产品的利润,将在位企业阻挡在新产品市场以外.
推荐文章
基于破坏性创新机理的工程创新方法
破坏性创新
创新机理
机遇识别
工程创新方法
新闻人才培养的"破坏性"创新
新闻人才
培养模式
'破坏性'创新
破坏性创新:理论,实践与中国情境
破坏性创新
定义视角
必要特征
破坏性创新判断/识别模式
中国情境
破坏性测量与非破坏性测量相结合的火工品二元Wiener过程退化失效建模
破坏性测量
非破坏性测量
电火工品
Wiener过程
剩余寿命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破坏性创新技术的采纳过程:一个理论分析
来源期刊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学科 工学
关键词 破坏性创新 两阶段博弈 转换成本 后发优势
年,卷(期) 2020,(6) 所属期刊栏目 计算机科学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99-104
页数 6页 分类号 TP399|F49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0-5641.202021002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曲林迟 36 178 8.0 12.0
2 王晔 3 0 0.0 0.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76)
参考文献  (12)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7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4(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7(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20(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破坏性创新
两阶段博弈
转换成本
后发优势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双月刊
1000-5641
31-1298/N
16开
上海市中山北路3663号
4-359
1955
chi
出版文献量(篇)
2430
总下载数(次)
5
总被引数(次)
17499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