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 研究副溶血弧菌密度感应系统核心调控子AphA和OpaR对exsA和exsD的调控机制.方法 提取野生株(WT)和调控子基因突变株(ΔaphA或ΔopaR)总RNA,采用引物延伸实验确定exsA和exsD的转录起始位点,并根据WT和突变株中引物延伸产物的丰度,判定AphA和OpaR对exsA和exsD的调控关系;将exsA和exsD的启动子区DNA序列克隆入pHRP309质粒无启动子区的β-半乳糖苷酶基因的上游,构建重组质粒,并将其分别转入WT、ΔaphA和ΔopaR中得到LacZ菌株,用β-半乳糖苷酶检测试剂盒检测并比较各LacZ菌株中β-半乳糖苷酶活性的差异来判断AphA和OpaR对exsA和exsD的调控关系;PCR扩增exsA和exsD的上游调控序列,并表达纯化His-AphA和His-OpaR重组蛋白,利用凝胶阻滞实验(EMSA)探究重组蛋白是否可结合到exsA和exsD的上游调控序列上,并采用DNase I足迹实验鉴定具体的结合位点.结果 引物延伸实验结果显示,exsA和exsD各有一个转录起始位点,分别为C(-440)和C(-105)(翻译起始位点为+1),且在低密度生长条件下,AphA可激活它们的转录活性,而在高密度生长条件下,OpaR抑制它们的转录活性,随后的LacZ报告基因融合实验进一步确证了这种调控关系.体外的EMSA和DNaseⅠ足迹实验结果表明,His-AphA和His-OpaR均不能与exsA和exsD启动子DNA序列结合.结论 低密度生长时,AphA间接激活exsA和exsD的转录;高密度生长时,OpaR间接抑制exsA和exsD的转录.
推荐文章
食源性腹泻副溶血弧菌分离株调查分析
副溶血弧菌
季节性分布
血清分型
毒力基因
副溶血弧菌及其噬菌体vB_VpS_PG08的分离鉴定
副溶血弧菌
噬菌体
分离鉴定
生物学特性
一起副溶血弧菌食物中毒调查
食物中毒
副溶血性弧菌
婚宴
密度感应系统——细菌信号分子研究进展
密度感应系统
细菌
信号分子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副溶血弧菌密度感应系统调控exsA和exsD的分子机制
来源期刊 军事医学 学科 生物学
关键词 副溶血弧菌 密度感应系统 AphA OpaR exsA exsD
年,卷(期) 2020,(10) 所属期刊栏目 论著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740-745
页数 6页 分类号 Q933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7644/j.issn.1674-9960.2020.10.005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7)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26)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2003(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7(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8(3)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0(9)
  • 参考文献(5)
  • 二级参考文献(4)
2011(7)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2(4)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4(3)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6(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7(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8(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20(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副溶血弧菌
密度感应系统
AphA
OpaR
exsA
exsD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军事医学
月刊
1674-9960
11-5950/R
大16开
北京太平路27号
82-757
1956
chi
出版文献量(篇)
4313
总下载数(次)
13
总被引数(次)
15987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