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运动兴趣主要指的是人以积极的态度认知、探索并参与体育运动的一种心理倾向,运行兴趣是促进体育健康知识、技能增长以及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因此,在小学低段体育教学中要以小学生的运行兴趣培养为目标来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引导小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才能逐步养成终生锻炼的良好习惯.随着当今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健康第一"也被确立为体育课程教学的核心指导思想,也是体育教师开展课程教学的主要指引.现代体育教学中单一体育项目技术动作教学方式已不再适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运动并从运动中体会快乐,收获健康才是最终目标.新课程标准下,体育课程教学应该将教学重点放在学生运动能力、运动认知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等几个方面,通过体育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坚强一直和执行能力.在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情况下,闲暇娱乐时间更加充足,也更愿意参与到业余活动中,运动属于一种具有趣味性且有益于身体健康的活动,也是人生非常重要的一种选择,因此在小学低段学生的体育较重,首先要树立起培养小学生终生体育的意识,这也与当前新课改的需求相符.终生体育运动习惯的养成要建立在良好的兴趣基础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对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产生较大影响.兴趣更是建立在人类需求基础上的,当人们通过参与体育运动并感受到体育的价值,就会自觉对运动产生需求,也会对体育运动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和热情,也会主动去了解运动,并养成习惯.这样就可以在习惯的引导下产生更加积极的生活方式.在当今信息化社会下很多年轻人沉迷于电子游戏,愿意主动参与到运动中的年轻人少之又少.而且从相关调查中可以了解到,我国中小学生的体质健康下降非常明显,这也为我国体育教育发展提出了警示,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受到了社会广泛关注.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从小学生的运动兴趣心理机制出发,深入分析影响小学生运动兴趣的因素,这样才能有针对性提出培养小学生运动兴趣的方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以华中师范大学宝安附属学校一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小学低段学生运动兴趣的心理机制及培养方法进行了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