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后现代主义理论的纷乱、多元、核心的不稳定性不便于人们理解,但"后现代"作为一个时髦的词汇被使用的频率却颇高;在此情况下,澄清它的意义或仅仅进行概括性的描述,都是一种有益、有趣的工作.
在视觉艺术领域中,人们也惯于用"后现代主义"来形容一些难以归类于以往范式的艺术案例,但这种贴上"后现代"标签的方式并不能消除人们心中的疑惑.实际上,这场纷争不清的后现代主义运动是一种异质性的革命,它在视觉艺术中所涉及的不再是审美判断的问题,而是认识判断的问题.它的异质性在于"后现代主义"不试图像以往的变革(包括现代主义变革)那样建立新的核心,而恰恰是蓄意解构中心、反对权威.因此,样式与意义都呈现出纷乱和增值的状态.另一方面,艺术家在思考的过程中可以"僭越到哲学家的身位",使用文字语言的逻辑思维,但表达时依然是感官的艺术语言,甚至有时超出了视觉而涉及到听觉和触觉,并刻意弃用以往的主流艺术形式,不提供确定的解读方式,而大多数观众由于现代主义思维的惯性想得到统一的答案,这种矛盾形成了一些人对后现代主义艺术理解的障碍.因此,在描述后现代视觉艺术之前,从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上作哲学高度的思考是有利的.基于这种考虑,本文的结构是先描述后现代哲学再介绍后现代视觉艺术.第一章简介后现代主义运动的概貌,包括它的状况考察、历史的起源、与现代主义的关系;第二章分别浅析了几个有代表性的批评家、理论家,简述了他们的基本观点,其中的汉斯·伯顿斯是较有影响的一位批评家,他的批评方式也是分析和引证别人的观点,而不试图建立自己独立的理论体系,因此,本章的分析也尽量做到不破坏这些哲学理论的原貌,并介绍了一些相应的艺术案例作为对照.第三章浅析了一些较有影响的视觉艺术案例,所使用的归类办法仅仅出于理解的便利,因为艺术家的立场会随着社会和个人的发展而产生变化,一件艺术作品的成分也常常是复杂的,或许兼有后现代主义、现代主义、现实主义三种特征,所以艺评家对艺术的分类也不尽相同,这种混乱和不稳定的艺术状况恰恰暗合了后现代主义运动的异质性特征.第四章是笔者对后现代主义及其视觉艺术的整体认识和展望,思考过程中较为注重中国人的身份和中国文化的战略,而充满了批判性的后现代主义运动和它引发的争论会长久地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下去,作结论和下定义将是很久以后才有可能做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