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通过对引进上引法无氧圆铜杆生产线的技术改造,试制了无氧铜接触线,并研究了杂质元素及加工工艺对无氧铜接触线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Fe含量对无氧铜接触线电阻率影响较大,当w(Fe)超出20×10-6~30×10-6时,电阻率超标;S,O,H含量对其强度及电阻率影响不大,但对其塑性影响较大,当w(S)超过38×10-6,w(O)超过8×10-6,w(H)超过0.6×10-6时,无氧铜接触线塑性显著下降.S含量取决于电解铜原料,Fe,O,H含量取决于上引法连铸的生产工艺过程.生产中应选择优质电解铜原料,严细操作,并对一切与铜液接触的原辅材料和器具进行干燥或烘烤,同时应对熔化炉、保温炉、流槽进行覆盖保护和还原处理,以防止氧化和吸气.
推荐文章
无氧铜的制备及电子铜的发展趋势
无氧铜
电子铜
发展趋势
上引连铸工艺
铜阳极泥中部分贵金属及杂质元素的分析方法
铜阳极泥
贵金属
贱金属
火试金
ICP分析法
杂质元素和微合金化元素对纯铝导体导电性能的影响
导体材料
工业纯铝
杂质元素
微合金化元素
导电性
铜基新型电接触材料电性能分析
铜基电接触材料
电弧侵蚀
微观组织形貌
接触电阻
材料转移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杂质元素及加工工艺对无氧铜接触线性能的影响
来源期刊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学科 交通运输
关键词 无氧铜 接触线 上引法 机械性能 电阻率 吸气
年,卷(期) 2005,(3) 所属期刊栏目 材料与冶金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40-243
页数 4页 分类号 TG290|U225.41
字数 2477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321/j.issn:1005-3026.2005.03.010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刘晓涛 东北大学材料电磁过程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5 694 12.0 25.0
2 崔建忠 东北大学材料电磁过程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483 5879 34.0 54.0
3 刘强 东北大学材料电磁过程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1 345 9.0 18.0
4 许光明 东北大学材料电磁过程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65 577 13.0 2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1)
共引文献  (43)
参考文献  (9)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8)
同被引文献  (17)
二级引证文献  (7)
199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8(5)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0(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1(6)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3(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5(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8(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0(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2(3)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3(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4(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6(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8(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9(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
2020(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无氧铜
接触线
上引法
机械性能
电阻率
吸气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月刊
1005-3026
21-1344/T
大16开
沈阳市和平区文化路3号巷11号东北大学267信箱
8-120
1955
chi
出版文献量(篇)
7966
总下载数(次)
12
总被引数(次)
76516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5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4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3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2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1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0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79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78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76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75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73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64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63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55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