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伴随意义”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奥格登(C.K.Ogden)和理查德(I.A.Richard)1923年在他们的语言学著作《意义之意义》(The Meaning of Meaning)中提出来的。1981年,英国语言学家利奇(Geoffrey Leech)在其所著的“语义学》中指出,伴随意义是一个表达单位具有的交际价值,它是通过该表达单位的所指传达的信息。美国语言学家、生成语义学创始人雷柯夫(George Lakoff)是语言模糊现象和伴随意义研究的倡导者。他在其1973年的论文((模糊限定词和语义标准》中,充分肯定了伴随意义作为词的语用意义对句子的影响,并指出词典释义应包括伴随意义的内容。
推荐文章
汉英动物文化词汇联想意义比较及其差异溯源
动物词汇
联想意义
文化心理
文化渊源
汉英动物文化词汇联想意义比较及其差异溯源
动物词汇
联想意义
文化心理
文化渊源
俄罗斯姓名的文化伴随意义
俄罗斯
姓名
词源意义
宗教意义
联想意义
汉英植物词语的联想意义浅析
植物词
联想意义
文化背景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汉英词汇的伴随意义比较
来源期刊 英语知识 学科 文学
关键词 伴随意义 生成语义学 语言学家 词汇 模糊现象 交际价值 语义标准 语用意义
年,卷(期) 2007,(3)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5-26
页数 2页 分类号 H31
字数 语种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刘立军 16 11 2.0 2.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2007(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伴随意义
生成语义学
语言学家
词汇
模糊现象
交际价值
语义标准
语用意义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语言教育
季刊
2095-4891
21-1586/H
16开
大连市旅顺南路西段6号大连外国语大学机关
8-81
1987
chi;eng
出版文献量(篇)
10709
总下载数(次)
21
总被引数(次)
2844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