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采用三维显式有限差分程序(FLAC3D),对南溪长江大桥泸州岸隧道式锚碇及上覆公路隧道各施工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不同工序下各施工阶段支护结构的内力响应以及围岩体的应力场与位移场分布规律等力学行为.结果表明,锚碇与隧道的相互作用影响区域集中在锚室前端及上覆隧道洞口段范围内,且影响程度随两者之间距离的增大迅速减小;在设计主缆荷载作用下,上覆隧道洞口段发生向上位移,但量值相对较小,对隧道受力影响不大;复合锚碇体系的力学响应主要集中在锚固段始端3.5~4.0 m以及锚塞体与岩体接触面1.5~2.5 m附近区域;施工过程中应对隧道及锚室入口等浅层区域岩体、锚室及锚塞体开挖空间侧墙与拱腰等部位岩体进行加固;从岩体塑性区发展及支护结构受力状况来看,先建锚碇后修隧道的工序更加合理.
推荐文章
悬索桥隧道式锚碇和下穿公路隧道相互作用机制研究
隧道式锚碇
下穿隧道
相互作用机制
数值分析
隧道式复合锚碇的作用机理
隧道式复合锚碇
预应力岩锚
原位试验
数值模拟
悬索桥隧道式锚碇和下穿公路隧道相互作用机制研究
隧道式锚碇
下穿隧道
相互作用机制
数值分析
悬索桥隧道锚与下方公路隧道相互作用分析
隧道式锚碇
岩体力学参数
弹塑性分析
施工模拟
预应力混凝土
公路隧道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隧道式锚碇与上覆隧道相互作用的力学性能研究
来源期刊 中国铁道科学 学科 交通运输
关键词 悬索桥 隧道式锚碇 上覆隧道 力学性能 数值分析
年,卷(期) 2008,(5)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65-71
页数 7页 分类号 U448.25|U443.24|U441
字数 5148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321/j.issn:1001-4632.2008.05.012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高波 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320 5733 38.0 59.0
2 焦长洲 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7 82 4.0 7.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39)
共引文献  (191)
参考文献  (9)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9)
同被引文献  (12)
二级引证文献  (13)
198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4(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5(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6(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7(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9(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2(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3(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0)
2004(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5(8)
  • 参考文献(6)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7(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8(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0(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4(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6(10)
  • 引证文献(5)
  • 二级引证文献(5)
2017(6)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4)
2018(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9(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悬索桥
隧道式锚碇
上覆隧道
力学性能
数值分析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铁道科学
双月刊
1001-4632
11-2480/U
大16开
北京海淀区大柳树路2号
82-776
1979
chi
出版文献量(篇)
3102
总下载数(次)
4
总被引数(次)
55685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