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采用低能Ar离子束辅助沉积方法,在Mo/Si(100)衬底上分别沉积Cu、Ag、Pt薄膜.实验发现,若辅助轰击的Ar离子束沿衬底法线方向入射,当离子/原子到达比为0.2时,沉积的Cu膜呈(111)晶向,而Ag、Pt膜均呈(111)和(100)混合晶向.当辅助轰击的Ar离子束偏离衬底法线方向45°入射时,沉积的Cu、Ag、Pt膜均呈(111)择优取向.采用Monte Carlo方法模拟能量为500 eV的Ar离子入射单晶Ag所引起的原子级联碰撞过程,分别算得Ar离子入射单晶Ag(100)面、(111)面时,Ar离子的溅射率与入射角和方位角的关系.对离子注入的沟道效应和薄膜表面的自由能对薄膜择优取向的影响作了初步的探讨和分析.
推荐文章
离子束辅助沉积制备的铁锆多层膜中的相演化
离子束辅助沉积
非晶薄膜
铁-锆合金
离子束辅助沉积铌提高铀的抗腐蚀性能研究
离子束辅助沉积
离子注入
腐蚀
离子束增强沉积技术
离子束增强
铜膜
离子源
利用加速器产生的中低能离子束进行离子原子碰撞研究
转移电离
单电子俘获
电离半径
俘获半径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低能Ar离子束辅助沉积Cu、Ag、Pt薄膜
来源期刊 核技术 学科 工学
关键词 离子束辅助沉积 Cu、Ag、Pt薄膜 择优取向
年,卷(期) 2008,(1) 所属期刊栏目 低能加速器技术、射线技术及应用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0-14
页数 5页 分类号 O484.1|TG174.444
字数 3796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321/j.issn:0253-3219.2008.01.003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柳襄怀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信息功能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20 202 9.0 14.0
2 冯涛 6 18 3.0 4.0
3 任琮欣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信息功能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4 30 4.0 4.0
4 江炳尧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信息功能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5 21 3.0 4.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6)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5)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8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8(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9(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0(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3(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4(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5(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离子束辅助沉积
Cu、Ag、Pt薄膜
择优取向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核技术
月刊
0253-3219
31-1342/TL
大16开
上海市800-204信箱
4-243
1978
chi
出版文献量(篇)
4560
总下载数(次)
14
总被引数(次)
18959
相关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英文译名: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官方网址:http://www.nsfc.gov.cn/
项目类型: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面上项目)
学科类型:数理科学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