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隐性课程是相对与显性课程而言的,属于课程体系。最早由美国教育家杰克逊于1968年在《班级生活》中提出,在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入研究视野。大学生素质教育在20世纪90年代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思想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并作为一种教育观念在大学里践行。素质教育的落实关键体现在课程体系的建构上,隐性课程作为课程建构的独特部分是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推荐文章
体育素质教育与课程建设
体育教育
素质教育
课程建设
素质教育视域下的基础教育校本课程建设探索
素质教育
基础教育
校本课程
开发建设
用礼仪课程带动大学生素质教育
礼仪课程
大学生
素质教育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大学素质教育视野下的隐性课程建设
来源期刊 思维科学通讯 学科 教育
关键词 大学生素质教育 隐性课程建设 教育视野 20世纪80年代 20世纪90年代 课程体系 1968年 显性课程
年,卷(期) 2012,(1)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3-25
页数 3页 分类号 G40-012
字数 语种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戴林富 吉首大学高教所 8 19 3.0 4.0
2 孙明英 吉首大学高教所 7 4 1.0 2.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2012(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大学生素质教育
隐性课程建设
教育视野
20世纪80年代
20世纪90年代
课程体系
1968年
显性课程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思维科学通讯
季刊
北京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5号北京理工大学图
出版文献量(篇)
439
总下载数(次)
3
总被引数(次)
0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