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在圆片级封装电镀铜重布线工艺中通常使用退火的方法促进铜晶粒生长、使电阻减小。而作为电镀铜种子层的溅射铜表面存在的微小裂纹通常会造成电镀液无法进入,从而使电镀铜和溅射铜界面出现孔铜,这类界面缺陷将影响后续高温退火过程中铜晶粒的生长,并导致电镀铜电阻增大。为研究此问题,本文尝试在电镀铜前轻微腐蚀溅射铜种子层,使裂纹尺寸变大,电镀液得以进入裂纹,并电镀填充裂纹形成无孔洞的电镀铜;此外若在电镀铜后在电镀铜表面溅射一层TaN层可限制高温下铜原子运动,使电镀铜经受300℃退火10分钟而不形成孔洞,高温退火同时可使得铜晶粒长大,电阻变小。
推荐文章
生物凝胶电镀法制备铜纳米多孔膜
壳聚糖
纳米多孔膜
脉冲电镀法制备泡沫铜
脉冲电镀
聚氨酯
泡沫铜
制备
用电镀铜锡合金薄膜实现圆片级气密封装
微机械
气密封装
气压传感器
圆片级键合
电镀铜锡合金薄膜
基于TSV技术的CIS芯片晶圆级封装工艺研究
3DIC
CIS
TSV
晶圆级封装工艺流程
化学镀
镍滋生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掩膜电镀法制备圆片级封装重布线中孔洞形成机理研究
来源期刊 电子学报 学科 工学
关键词 电镀铜 孔洞 退火
年,卷(期) 2014,(2) 所属期刊栏目 科研通信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411-416
页数 6页 分类号 TN305
字数 2053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0372-2112.2014.02.030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罗乐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42 263 9.0 14.0
2 徐高卫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10 39 4.0 6.0
3 宁文果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1 0 0.0 0.0
7 朱春生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1 0 0.0 0.0
11 李珩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1 0 0.0 0.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22)
共引文献  (18)
参考文献  (7)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8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8(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0(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3(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6(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7(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8(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4(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电镀铜
孔洞
退火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电子学报
月刊
0372-2112
11-2087/TN
大16开
北京165信箱
2-891
1962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1181
总下载数(次)
11
总被引数(次)
206555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