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为了给缓和曲线型道岔选取合适的平面线型,满足良好的行车性能并提高侧向允许通过速度,基于轮轨动力学建立车辆-道岔动力耦合模型,以42号道岔为例计算不同线型方案下轮轨系统动力响应,且分析各评价指标与列车速度间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道岔侧股后缓和曲线的使用可保证列车中高速通过的安全性和平稳性,增加曲线半径或加设前缓和曲线可降低轮轨系统振动剧烈程度;列车侧向通过速度越高,轮轨系统振动越显著,42号道岔侧股圆曲线半径增加500 m,可使其侧向允许通过速度提高10 km/h,缓圆缓型道岔可进一步提升。
推荐文章
缓和曲线线型对地铁车辆动力学参数的影响
车辆动力学
缓和曲线
地铁轮轨磨耗
仿真
道岔缓和曲线尖轨切削方式选型的动力学研究
缓和曲线尖轨
切削方式
动力响应
磨耗指数
有限单元法
道岔平面选型的动力学研究
道岔平面线型
侧向过岔速度
切削方式
动力响应
有限单元法
2种铁路缓和曲线线型力学性能对比分析
缓和曲线
线型
行驶动力学
车体
加速度时变率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基于轮轨动力学的缓和曲线型道岔平面线型设计
来源期刊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学科 交通运输
关键词 道岔平面线型 缓和曲线 动力响应 侧向过岔速度 有限单元法
年,卷(期) 2015,(5) 所属期刊栏目 高速铁路技术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998-1005
页数 8页 分类号 U213.6
字数 4906字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王平 西南交通大学高速铁路线路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385 3216 25.0 35.0
2 曹洋 福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9 17 2.0 2.0
3 赵卫华 福建工程学院福建省土木工程新技术与信息化重点实验室 6 11 2.0 2.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44)
共引文献  (88)
参考文献  (14)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2)
同被引文献  (7)
二级引证文献  (4)
197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6(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7(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199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0(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1(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2(9)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8)
2003(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4(6)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6(10)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8)
200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8(4)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0(4)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5(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8(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9(3)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3)
2020(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道岔平面线型
缓和曲线
动力响应
侧向过岔速度
有限单元法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月刊
1672-7029
43-1423/U
大16开
长沙市韶山南路22号
42-59
1979
chi
出版文献量(篇)
4239
总下载数(次)
13
总被引数(次)
26874
论文1v1指导